1、判断题 ?国际格局国际格局(International?configuration)是指在一定的历史发展周期内国际关系构成中,在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集合的基础上,以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等战略力量角色及其组合形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和局面。叙述20世纪国际格局的发展演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战的爆发打破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国联作为其维护机构而成立。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严重冲击一战后的稳定,二战打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美苏等大国安排战后世界,形成雅尔塔体制,以联合国作为其维护机构,同时建立了以美圆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争霸世界,美苏以冷战为形式形成两极对抗格局。80、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终结。随着欧盟、日本和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壮大,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作为历史概念,“冷战”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40年代——90年代的国际关系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乔治·凯南说:“……大家都会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势力。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他用以掩盖它腹脏的极权和势力地区。使得那个顽固的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不是北风的直接胁迫,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1)材料中“北风的直接胁迫”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美国采取的“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朝鲜战争作为冷战中的第一场热战……使冷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白热化程度。
——摘自《冷战的起源与两级格局的形成》
(2)20世纪50年代初期,除了出兵朝鲜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美国还采用了哪些冷战手段遏制新中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德国问题是冷战的核心问题之一。
——摘自《冷战时期的苏联对外政策》
(3)材料三所说的德国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所学知识,简单概括冷战下的国际关系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战争。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政治上不承认,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威胁并派舰队驶入台湾海峡。
(3)德国问题形成:二战后,苏美英法对德国实施了分区占领。双方未能就德国统一问题达成协议,1949年,在美苏支持下,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建立,德国一分为二。
(4)紧张与缓和并存,造成世界紧张局势;美苏制衡,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并存。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6分)一战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身处其中的中国外交也经历了发展与演化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后两个周期初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并说明这种调整“是……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8分)
材料二?人们总喜欢用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来称谓过去、现在或将来的世界格局。但这往往导致人们忽视这三种格局之间的复杂关系,把三者关系简单化……其实,所谓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内的主要力量格局或主要发展趋势,但这三种概念都是相对的,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并存的,看不到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甚至把三者相互对立起来,把三者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可能是片面的。
——叶自成《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厉史与理论反思》
(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8分)
参考答案:
(1)战略性调整:第二周期: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2 分)
第三周期:开展多边外交,与世界各国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 分)
说明:第二周期: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面临保卫独立和发展经济的重任;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中国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与军事包围。(2 分)
第三周期: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壮大,确立改革开放国家战略;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 分)
(2)观点:单极、两极或多极之说并非简单对立,而是相对的,有时可以并存。(2 分)
评析:二战后至50 年代中期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局面逐渐形成,两极格局确立;60 年代中后期开始,伴随中苏关系破裂、不结盟运动兴起、美国相对削弱、欧洲复兴和日本崛起,国际格局中以两极格局为主导的同时,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 90 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做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力图构建单极世界,但欧、日、俄、中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等各种力量不断发展和重新组合,多极化趋势又渐趋加强。(6 分)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中的“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结合所学知识,第二周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的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第三周期,1979年,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与世界各国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第二小问实际考查的是两个时期面临的国际国内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周期: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面临保卫独立和发展经济的重任;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中国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与军事包围。
第三周期: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壮大,确立改革开放国家战略;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本问首先明确材料的观点:单极、两极或多极之说并非简单对立,而是相对的,有时可以并存。依据所学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论证单极、两极或多极格局是相对的,并存的。二战后至50 年代中期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局面逐渐形成,两极格局确立;60 年代中后期开始,伴随中苏关系破裂、不结盟运动兴起、美国相对削弱、欧洲复兴和日本崛起,国际格局中以两极格局为主导的同时,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 90 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做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力图构建单极世界,但欧、日、俄、中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等各种力量不断发展和重新组合,多极化趋势又渐趋加强。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据朝中社19日报道,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2011年12月17日8时30分现场指导途中因积劳成疾在列车上不幸逝世,韩国欲借此事改善朝韩关系。朝韩矛盾由来已久,它的根源是朝鲜半岛的长期分裂。导致当时朝鲜半岛分裂的罪魁祸首是
A.日本侵略
B.美苏冷战
C.朝鲜内部矛盾
D.朝鲜内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史实可知美苏冷战造成了朝鲜半岛分裂和印度的分裂,所以导致当时朝鲜半岛分裂的罪魁祸首美苏冷战,答案选B,A项是其发生的背景, C D两项是其朝鲜半岛分裂的重要原因。
点评:美苏冷战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美苏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部分;②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③美苏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兵,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④美苏两国争夺势力范围,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⑤“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国际政治领域的现实主义反对政治一体化,满足于现在的国际无政府状态,坚持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如果他们在理论上和政治上保持强势,世界联邦和世界政府的理想就会遥遥无期。”由此可见,保罗·肯尼迪主张
A.实现世界政治文明的统一
B.尊重世界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C.推动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D.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由书中的“如果他们在理论上和政治上保持强势,世界联邦和世界政府的理想就会遥遥无期”可以看出作者主张建立世界联邦和世界政府,故选A。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