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宋加强中央集权所致
B.北方民族的南侵
C.对四夏、辽的战争耗费和赔款
D.财政人不敷出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
B.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C.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D.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商鞅变法中直接保障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是:
A.推行重农抑制商政策
B.按功授爵
C.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D.建立县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最能满足地主阶级的利益,故选C。A项也能体现了对地主阶级的支持,但是不是最佳选项,不是从根本上进行的分析;BD项也和地主阶级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不是直接反应地主阶级利益的。
点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开阡陌,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是从经济基础上保障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这也会极大地提高了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地位,培植了大量的地主阶层。除此之外,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的措施,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从而废除了世袭的特权,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商鞅变法在推动秦国的富强、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8分)
材料一?高祖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献文六王传·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 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
——《资治通鉴》
材料三?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姻,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
——《资治通鉴》
材料四?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版)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改革措施?其中年龄的规定说明了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的诏令规定了什么改革?诏令中提出进行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意图何在? (6分)
(3)据材料三指出孝文帝采取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4分)
(4)材料一、二、三反映出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是什么?材料四的这一状况说明了什么? (4分)
参考答案:
(1)措施:改说汉话,禁止三十岁以下的官员说鲜卑话和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说明:孝文帝考虑到实际情形,注意区别对待,以减少改革的阻力。(4分);(2)改革:改鲜卑姓为汉姓。论据: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意图:接受汉族先进文化。(6分)(3)目的:通过联姻的方式巩固与汉族士族地主的联系;以身作则,推动皇族、鲜卑族与汉族的通婚,加速汉化(民族融合)。(4分)(4)核心:鲜卑族的汉化。说明:汉化改革卓有成效,儒家文化对鲜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分)
本题解析:(1)解答本题时要围绕孝文帝“汉化”的各个具体环节即语言、姓氏、通婚、谥号等方面进行分析。这些做法既有孝文帝改革决心的体现,也体现了策略上的考虑,如在改说汉话上注意从年龄上区别对待,在通婚上注意由皇族来起带头示范作用。(2)本问考查学生利用材料进行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依材料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改汉姓,“魏之先出于黄帝”体现了改姓的依据,改革的意图要从孝文帝改革的本质上去考虑和作答。(3)本问考查学生运用材料分析和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依“咸纳其女以充后宫”“帝亦以其女为夫人”等句可知材料所诉的做法是与汉族通婚,结合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过程及本质我们很容易能够得出结论。(4)第一小问考查学生综合认识、分析和概括能力。结合材料一、二、三进行分析比较可知核心是鲜卑族汉化,在解答第二小问时,首先要明白材料四说了什么,抓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这一关键信息,多采用“孝”字显然是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导致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矛盾激化的因素有
①宗主督护制?
②赋税负担沉重?
③民族关系合理调整
④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碰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