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试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巩固(2020年最新版)(十)
2020-08-08 06:03:19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史书记载,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看着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了没有”?而对财产却只字未提。这体现了孔子 A.无为而治的思想 B.以人为本的思想 C.以理服人的思想 D.为政以德的思想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孔子家”、“急切地问“伤人了没有”,而对财产却只字未提”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孔子的思想主张。结合选项分析,可知,B.以人为本的思想,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选B;其余ACD三项均不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施政要用“仁义”和“王道”,制天命而用之。 C: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材料四: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后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权势者们的“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判断人物A和B分别是谁?(4分) (2)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4分) (3)据材料三,明朝的李贽对孔子的思想言论持什么看法?(4分) (4)据材料四,汉代以后出现“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现象,原因何在?(4分) (5)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4分)
参考答案:(1)孟子 荀子 (2)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4)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5)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典型的思想主张。而“施政要用“仁义”和“王道”,制天命而用之”则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典型的思想主张。所以人物A和B分别是孟子和荀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在当时肯定不会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但是它能起到抑制统治者暴政的作用。“制天命而用之”则是从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 (2)材料二中的“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足以证明董仲舒提出的主张是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主要从有利于从思想上来巩固大一统的政局来进行解答即可。 (3)材料中的“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足以证明明朝的李贽对孔子的思想言论的看法是:孔子并不是天生圣人,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对孔子的思想言论进行猛烈的批判。李贽的思想的成因是因为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当然一味的批判也全盘否定了孔子思想当中的积极的因素、人文的因素。所以一定要科学的看待李贽对孔子的批判。 (4)材料中的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足以证明汉代以后出现“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现象的原因只可能是因为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权势者们”当然是指统治者们,正是因为统治者们的推崇,所以才造成了汉代以后出现“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现象。“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主要突出其消极意义。 (5)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既有其积极向上的一面,也有其消极落后的一面,既有其人文精神的一面,也有其“三纲五常”弊端明显的一面,所以,在今天,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才能做到正确地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在大力提倡国学、儒商的今天学会正确地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更有着重要的意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 荀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对孔子的思想言论的看法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A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重视伦理道德;B法家主张“依法治国”; C墨家主张“兼爱、非攻”;D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与题干材料“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相符合的是墨家学说,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点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还可以考查孔子、孟子等思想家的政治主张。如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以德治民;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唐朝禅宗大师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吻合( ) A.孔孟之学 B.老庄哲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材料表明佛教主张内心的修炼,以“净心”,同样的陆王心学也主张通过内心的修养达到“明理”、“致良知”的境界。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其余ABC三项均不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陆王心学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在纪念孟子的大典中,上百名儿童在“亚圣”像前朗诵孟子名言的场景蔚为壮观。其中可能朗诵到的名言有( )
A.“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B.“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D.“过犹不及,和而不同”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是“亚圣”孟子的名言,“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老子的名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和“过犹不及,和而不同”则是孔子的名言,所以本题的答案就是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亚圣”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