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试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预测(2020年押题版)(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在沉思冥想中回归大自然”、“理想的统治者则是‘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学派的思想主张。结合选项分析,只有 D.老子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西汉时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并得到汉武帝认可的是( )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周敦颐(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的老师)在《通书》中阐释了自己心中的“孔颜乐处”,他说:“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可见理学对“乐”的本质认识是
A.心外无乐
B.苦中作乐
C.格苦致乐
D.本心自乐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可知,理学对“乐”的本质认识是本心自乐。所以答案选D。其他选项不符合。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某中学组织夏令营时,同学们对一幅“三教合一”的图案(下图)产生了浓厚兴趣。图案中三人共一个鼻子,一人正面,另两人均侧面(如图)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三教”应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B.三人一个鼻子说明三教实现了真正的“合一”
C.“三教”是在中国影响较大的佛教、道教、儒学
D.“三教合一”引起了明清的思想批判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项中的三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但不是中国“三教合一”中的“三教”;“合一”是指儒家思想吸收佛、道思想内涵,但没有合三为一,B项说法错误;D项观点与史实不符;图中的“三教”指的是佛教、道教、儒学,故选C项。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的背景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老子·第38章》
材料二: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文艺复兴运动个人私欲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2003年人教版高中《世界近代史》
“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但是在道德、政治经济、农业、技艺这方面,我们却应该做他们(中国人)的学生了。”
——伏尔泰《哲学辞典》
材料三: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老子认为仁义礼乐产生的原因?与之相对应的治国理念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伏尔泰的道德观与文艺复兴时期有何不同?(4分)原因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旧中国家庭伦理道德有何特点?(4分)
参考答案:(1)原因:仁义礼乐是道德堕落后的无奈选择。治国理念:无为而治(4分)
(2)不同:文艺复兴时期:宣扬人文主义,强调个人私欲,忽视道德。伏尔泰:重视道德建设。(4分)
原因:对中国儒学的推崇;对理性的推崇;资本主义发展日益成熟;封建统治腐朽。(若有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亦可,任答两点即可)(4分)
(3)特点:以家庭为中心;个人道德比公共道德发达。(4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出处“老子”可以得出,考查的是道家思想主张,引文大致意思为:世人失去道,圣人才教人以德。道德善良失去后,圣人才教人以仁。失去仁义之心,圣人才教人以礼。而倡导礼就是忠信的缺乏,这也是祸乱的源头。联系所学知识,得出老子的处世哲学。
(2)根据材料所述,文艺复兴过度强调人的欲望,为了防止社会动乱伏尔泰指出“遵从孔子法规”,强调人的道德建设。“道德、政治经济、农业、技艺这方面,我们却应该做他们(中国人)的学生了”可得出伏尔泰对中国儒学的崇拜,结合所学启蒙思想产生的背景回答即可。
(3)根据材料所述家庭伦理道德“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而”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可以得出个人道德比公共道德发达;”“否定了儒教中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可得得出以家庭为中心。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老子;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伏尔泰
本题难度:困难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试题《现代中国的对外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