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试卷《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答题技巧(2020年最新版)(二)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秦始皇的功绩主要如下:灭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建立了我国古代第一个封建王朝:创立起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皇帝制度;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中国的奴隶社会是指夏商周时期,所以答案选A,B C 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在下列文献中反映夏王朝存在的史料是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反应映夏朝存在的史料。夏朝的基本特征是王位世袭制,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由公天下变为家天下。A的意思是“防风氏的首领晚到一步,大禹就杀了他 ”;B的意思是“ 到了禹的时代,用铜做兵器打仗”,C的意思是“《禹贡》中将天下划为9个州,后来泛指中国”。所以只有D符合题意
考点: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点评:做好这道题首先要能够理解每个选项的意思,然后再考虑夏朝的基本特征。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最突出的不同点是
A.实行分封制
B.强化国家机器
C.推行禅让制
D.实行王位世袭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从夏朝开始,我国开始进入早期国家阶段,为了维护统治,统治者都开始加强了国家机器的建设。而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的一项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则是夏朝启开创的一项政治制度,这项制度在西周时期继续沿用,只是稍有变化。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10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4分)
(3)丞相废除后,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你认为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原因。(6分)
参考答案:(1)秦始皇不给丞相以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8分)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削弱,皇权加强。(2分)
(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当时宰相胡惟庸擅权专恣。(4分)
(3)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2分)
原因: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4分)
本题解析:第(1)问,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从秦朝到明清宰相的权力逐步被削弱,皇权逐步加强,直至顶峰。本题材料是新背景,但考查的内容仍以君权与相权关系为主,四位帝王在对待相权问题上措施不一,联系史实可知,秦始皇不给丞相以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 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但四人措施的实质上都是削弱相权,扩大君权回答。
第(2)材料二的大体意思是:自秦朝以后的各朝君主,不借鉴秦朝设立宰相的隐患,使宰相成为危害国家稳定的一大隐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强调了相权对君权的危害。再有,明朝初年,出现宰相胡惟庸擅权专恣。因此明太祖废除宰相。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是宰相的原因回答。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更谈不上制约皇权。在军机处中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清代军机处的设立、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下列关于《十二铜表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平民长期与贵族斗争的成果
B.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C.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
D.量刑有法可依对平民有利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答题模板《现代中国的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