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全国土地改革以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
A.归农民所有
B.归乡镇所有
C.归集体所有
D.归国家所有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土地改革既然属于民主革命,就是将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理解“土地改革”的含义;既然分配给农民,最大的可能就是归农民所有──分析出新结论。本题带有明显的导向性,引导学生注重对课本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灵活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都标志着这些国家资本主义代议制政体的建立,这说明
A.从“人治”到“法治”是近代社会的突出特征
B.共和政体的确立
C.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最终确立
D.欧洲资本主义制度诞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英国和德意志帝国的政体不是共和政体,排除B;这几个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不能说明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最终确立,排除C;首先,美国不属于欧洲,其次,英国、法国、德意志帝国这几个国家资本主义代议制政体的建立也不能说明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排除D项。A项正确,近代西方政体的建立,是从“人治”到“法治”是近代社会的突出特征。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西方政体建立的过程和特点。近代西方政体均是通过立法的方式确立近代的民主政体,以代议制为核心,反映了由专制走向民主、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过程。建立资本主义政体的手段有革命的方式,也有改革的方式;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的政体的相关内容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汉武帝时期兴办的太学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太学中教授的儒家经典是(? )编写的“四书五经”。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四书”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书。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四书五经” 。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读“1955—1983年浙江省粮食总产量变化曲线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两次高峰的出现都受益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两次低谷的出现都与“左”倾错误的发展有关
C.第一次高峰时废除了农村土地私有制
D.第二次低谷时农村土地实行了国有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由图片可以看出,第一次高峰是在1958-1959年间,当时是农业领域的大跃进运动时期,高峰时浮夸风的体现(“左”倾错误的表现);第二次高峰是在1983年及以后,这是因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导致的;第一次低谷是在大约1959-1961年间,这是因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导致的农业产量下降(推行“左”倾错误的结果);第二次低谷是在1967-1968年间,当时正值“文革”期间,由于干部群众都在停产闹“革命”,所以农业产量下降,也是“左”倾错误导致的结果。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材料二:“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知识就是美德”,即知德合一;善是人内在灵魂。
——苏格拉底
材料三: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平衡,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四: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务行。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的核心思想,其思想有何共同点?(8分)
(2)材料三核心思想是什么?有何意义?(6分)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结合材料四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6分)
(4)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但产生的影响却相去甚远,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分析其差异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
(1)核心:孔子:仁(2分)?苏:“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知德合一(2分)
共同点:都关注人,人与社会,(2分)因此都具有早期人文主义色彩(2分)
(2)核心:三权分立/制约平衡;(2分)
意义: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2分)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2分)
(3)表现:
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2分)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2)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2分)
(4)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3分)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秩序,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设想。(1分)
西方: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启蒙思想家批判封建制度,(3分)并为资本主义设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1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一比较短小的材料,信息确是比较的丰富,从材料“仁者,爱人。”可以看出孔子的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仁;从材料二““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知识就是美德””可以看出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强调知识的作用。二者都关注人,关注人类社会,具有早期人文主义的色彩。(2)从材料“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平衡,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可以看出材料三主张权力的制约与平衡,这很明显的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3)根据教材的基础知识,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经世致用”。结合材料三“...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振兴商业...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即可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4)此题主要是从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分析近代中西方新思潮影响差异巨大的原因要从各自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中国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思想上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 西方经济上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政治上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思想上启蒙思想家批判封建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