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罗斯福)新政大体上具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恢复陷入空前严峻的经济;二是救济大规模失业的贫民;三是革新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弊病。罗斯福虽然坚信平衡预算的所谓“健全财政”,但在出现大量失业和饥寒交迫的人群时,他毅然不顾强大的政敌的反对,藐视经济规律,实行大规模的赤字开支。
材料二:(有些学者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付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材料三:(罗斯福新政)是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摸索出一条延长垄断资本主义生命的唯一可行途径,即大力发展非法西斯式,走所谓“福利国家”道路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将你所学到的新政措施,就其主要倾向,按以上三个方面归类,并说明罗斯福政府赤字庞大的原因。(5分)
(2)参照下列答法,对材料二中的关键词作出简释。(不得摘抄原文)(2分)
“不应消灭”意指: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保护资本主义私有“经济的营运”意指:
“改进和补充”意指:
(3)罗斯福新政实施时,曾有美国人说这是法西斯主义,也有人说这是“潜滋暗长的社会主义”。请结合新政措施,对上述观点加以评述。(5分)
参考答案:(1)恢复经济类:整顿财政金融体系,调整农业政策,复兴农业;救济工作类:成立专门机构,进行众多的公共工程建设,“以工代赈”;革除弊病类: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制定工业复兴法,要求各工业部门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防止盲目竞争。由于救济工作始终贯穿新政措施的各个方面,所以财政赤字?庞大。?
(2)“经济的营运”意指:完全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改进和补充”意指:国家行政力量强制干预经济。
(3)上述两个观点是错误的。罗斯福新政不是法西斯主义。罗斯福新政全面加强了对金融、工业、农业乃至社会生活的干预与控制,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并未改变。这些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罗斯福新政也不是社会主义。新政措施中虽有减少失业工人人数、规定工人工资标准和工作时间等内容,但这只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而且新政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
本题解析: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的束缚,并开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成为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的主要政策。本题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原因、影响、评价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3年美国政府建立“联邦储备保险”,对5000美元以下的小额存款,由政府保证其安全。
——王万达《现代美国史》
材料二 由于煤的开采掌握在私人企业中,以及用煤的各种企业之间缺乏协作,因而矿工们——他们是工业金字塔的真正基础——在工资和工作条件方面处于极恶劣的境地,这是一个悲剧。煤是我们发展工业的基础,它是我们全体国民最大的财产之一。煤炭工业的组织将由专局掌握,而这项组织将与煤气和电力供应相关联,而这两种工业都已达到国有化的时机。
——二战后英国首相艾德礼
材料三 1984年1月,里根签署了第116号国家安全指令,正式批准“战略防御计划”(亦称“星球大战计划”)及与其相关的1984-1989年财政年度数额高达260多亿美元的技术研究经费预算,美国政府为此组织了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社会活动家、军事战略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证,动员了国内的科技力量、有关国家实验室及许多理工科大学投入这项研究工作,美国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是企图通过这一计划的实施来带动一大批高技术群的发展,以保持美国在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领先地位。
——陶继侃《世界经济概论》
请回答:
(1)同属于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材料一与材料二在目的上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干预经济的形式上发生了什么新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资本主义制度在自我调节方面的积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目的不同:材料一是为了消除经济危机,恢复银行信用;材料二是为了达到几种仓业间的协调,减少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局限性,缓和劳资矛盾。
(2)新变化:由克服经济危机而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为加强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的投入;通过实施科技发展计划,带动经济的发展。
(3)积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有限性,缓和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减轻了经济危机,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33年3月,罗斯福在就职演说时说:“叹交换手段难逃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 ]
A.经济危机来势汹涌
B.经济危机范围广、破坏性强
C.危机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D.危机持续时间特别长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A.一致提高关税,共度难关
B.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中反映了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提高关税,目的是限制进口,转嫁危机。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结果加重了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故排除A、C、D;选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查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
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
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
D.缓和农场主闸的竞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