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历史性的转折:1917年俄国革命》中写道:“二月革命的胜利是在彼得格勒决定的,莫斯科和其他大城市、外省以及前线,基本上是平静地、和平地接受了2月底3月初彼得格勒的事变。外省的二月革命被称为‘电报革命’,这一说法反映了地方上二月革命的实际过程。”“电报革命”的出现集中说明
A.工业革命推动革命方式转变
B.社会主义革命条件的成熟
C.社会主义理论在俄国被普遍接受
D.沙皇专制统治不得人心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的意思是彼得格勒爆发二月革命后,其它城市没有发生革命运动,但是因为沙皇专制统治不得人心,其它地方纷纷响应,接受新政权。故选D。A项说法明显错误;B项说法错误,革命的性质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项错误,四月提纲后,革命的方向才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考点:二月革命
点评:二月革命是一次自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四月提纲、十月革命等都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文革”期间,经济建设仍能取得一定成绩的主要原因是( )
①“文革”主要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
②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的努力
③广大干部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
④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文革”首先是在文化上,后影响至政治和经济,①说法错误;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曾不同程度地国民经济整顿,使经济建设有的好转,②符合题意;文革时期,经济建设受到影响主要是“左”倾错误,③正确;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是文革结束的标志,④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考点:文革时期的经济建设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理解文革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受挫的主要原因是“左”的错误,抵制“左”的错误,这是经济得恢复或有所好转是根本所在。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曾经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数次调整。“文革”以后,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突破性举措是( )
A.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
B.以乡镇政府代替人民公社
C.增强企业活力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抓住两个关键信息,即农村生产关系、突破性。A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内容,是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故A项排除;B项是农村经济改革的内容,但与D项相较,B项并不是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突破性举措;C项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项是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也是突破性举措,其使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
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点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和意义
“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了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这种趋势,预示着我国农村经济的振兴将更快到来,从而为实现党的十二大的战略目标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现在,方向已经明确,道路已经开通,群众正在前进。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不少同志对这一历史性变革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某些上层建筑的改革赶不上经济基础变化的需要。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农民已经高涨起来的积极性就可能重新受到挫伤,已经活跃起来的农村经济就可能受到窒息。党和政府的各个部门、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力求做到,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更大胆一点,工作更扎实一点,满腔热情地、积极主动地为人民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生产服务,认真执行党的十二大确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依靠八亿农民和知识分子,为建设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新农村贡献力量,使农村社会主义事业更加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便又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窗,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了赫鲁晓夫上述特点的史实有
①敢于揭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开展大规模的种植玉米运动
③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④彻底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 ]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
[? ]
A.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
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