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列对文成公主入藏所起到的历史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A.加强了唐对吐蕃的管辖
B.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C.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
D.松赞干布归附唐朝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唐朝时西藏称吐蕃,岳麓历史教材选修Ⅳ第25页的步辇图描绘的即是松赞干布的使臣见唐太宗的情景,唐太宗亲自批准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故B项为正确答案。
点评:关于唐太宗采取民族平等的民族思想和开明的民族政策,具体表现在:
武力征服,战而后和——唐初,突厥、薛延陀、土蕃等;
册封——西北各民族
设置机构——羁糜府州(东突厥)、安西都护府(西突厥)
和亲——文成公主入藏
这些措施,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877年第一条电报线的架设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这条线路设在
A.广东
B.北京
C.上海
D.台湾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封建盛世时的杰出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二年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八《务农》
材料二?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资治通鉴》卷192,唐记八,武德九年十二月
材料三 ?夫圣代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车不饬,衣服无文,士阶不崇,大义不和,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此节俭之德也。
──[唐]李世民《帝范·崇俭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唐太宗认为国家和农业的根本分别是什么?为不失国之本、农之本,他主要采取了什么政策?(4分)
(2)材料二中,“上”认为“止盗”的根本出路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唐太宗强调“节俭之德”的根本目的。(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唐太宗个人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内在关系。(2分)
参考答案:
(1)根本:民为国之本;不失时为农之本;(2分)
政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2分)
(2)根本出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2分)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2分)
(3)内在关系:唐太宗励精图治,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2分)
本题解析:
(1)材料一中“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突出了民为国之本,“营衣食”即农业之本在于“不失时”。“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体现出不失国之本、农之本的关键是休养生息。
(2)材料二中唐太宗首先分析了“民之所以为盗”原因在于“赋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并指明对策和出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做到“民衣食有余”,这样才能消弥盗贼。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的信息来归结答案。唐太宗强调“节俭之德”的根本目的。
(3)在封建君主专制时代,皇帝的作用和影响是举足轻重,与治世和乱世的出现有着重要的联系。材料一、二、三反映了唐太宗励精图治,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反映出唐太宗优秀的个人品质和统治策略,对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毛泽东在1954年说:“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的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新中国的大事非常重要。宪法草案就是经过协商讨论使得它更为完备的。”1954年以后
A.全国政协开始履行政治协商的职能
B.全国政协不再具有立法的职能
C.政协成为各民主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和人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同等地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而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故选B。
点评: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99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鸿沟。”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
A.经济全球化是由西方大国主导的
B.发展中国家面临日益严重的挑战
C.旧的国际秩序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D.发展中国家应该抵制经济全球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由于经济全球化是在旧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所以经济全球化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一把“双刃剑”。在当今世界,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主体和支配的地位,它们占有明显的经济、科技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占据着有利位置。西方发达国家是国际金融、贸易等方面“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操纵者,主要的国际经济组织实际上也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的,这些都便于西方将其意志强加给发展中国家。面对西方日益加大的压力,广大发展中国家确保本国经济安全的任务将更加严峻。经济全球化还进一步加剧了贫富的两极分化。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唯一正确选择。因此D理解不正确,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