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济宁是一块拥有悠久历史的神奇土地,这块土地哺育了孔子、孟子、曾子等众多儒学大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闻名世界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实质上是指( )。
A.教育的内容要丰富
B.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教育适应现实需要
D.人人都有做教师的资格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实质上是指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资格,不能因为出身的背景的不同而成为有无享受受教育的依据,答案选B,A C D三项不符合“有教无类”的思想主旨。
点评: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教育家,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首创私学,打破了教育为贵族所垄断的现实;②“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思想是精华;③“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更是学习知识的一般方法。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许多春联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内容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判断以下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
①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②口诛笔伐批“四人帮”,千歌万曲颂党中央
③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①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①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说的是新中国建立,人民当家作主;②口诛笔伐批“四人帮”,千歌万曲颂党中央说的是1976年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③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说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经济建设蒸蒸日上。A符合题意。
点评:排列式选择题的特点是要求把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或按时间顺序、空间方位、因果关系等加以排列,选出正确答案。解此类问题可用采用“首尾判断法”,即从第一项或最后一项入手,加以分析排除。若还不行,结合所学知识,从中间入手,找出选项之间的联系,也能顺藤摸瓜,找到正确答案,须注意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清朝乾隆皇帝曾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段话反映了?
A.乾隆皇帝是封建明君
B.康乾盛世经济获得大发展
C.自然经济下的自大心态
D.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盈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此材料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材料上说中国什么都有,没有必要同外贸易。其实当时中国和产力水平远落后于于西方,许多工业品中国就没有。由于自然经济的束缚,不了解国外情况。正确的答案为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朱熹借用佛教“月印万川”说,强调“本只是一个太极,而万物各有秉受,又自各全县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这样,朱熹便将个别与一般绝对对立起来,朱熹想以此论证(?)
A.中国传统社会“尊卑贵贱”等级社会的合理性
B.理是无所不在,看的见,摸的着
C.佛教和儒家思想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材料中可得出朱熹的主张。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同是中国人”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依赖极大地促进了随后台湾与大陆的经济关系的迅速扩大。正如台湾的一位谈判代表所说,台湾人和大陆人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并有彼此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据报道,1993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144亿美元,2万家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约在150-300亿美元之间。台湾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于大陆。一位台湾官员于1993年说:“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了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大陆的廉价劳动力对面临着岛内劳动力短缺的台湾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主要的吸引力。
材料二?香港中评社2009年1月17日发表文章指出:可以预料,奥巴马执政之初,将主要延续小布什第二任期的对台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内涵是,以保持台湾局势的相对和平为直接目标,以反对两岸“单方面改变台湾现状”为措施,实现维护美国对两岸关系的介入和影响。
材料三? 2009年11月9日是柏林墙倒塌20周年。总长169.5公里的柏林墙。建于1961年8月13日,15道防线隔离着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二战以来德国分裂、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89年是二战以来世界局势最动荡的一年,形势的迅速发展令人目不暇接。但直到1989年1月19日,东德领导人昂纳克仍坚持“柏林墙还能存在50年,甚至100年”。谁也不知道,丧钟即将为柏林墙敲响。同年11月9日,柏林墙在东、西德人民的欢呼声中倒塌。11个月后,德国实现了统一,德国历史上痛苦的一章宣告结束。——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促使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现阶段的对台政策及其主要依据。(2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柏林墙建立及其倒塌的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有哪些?(2分)
参考答案:(1)两岸关系有血浓于水的亲情:两岸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发展优势可以互补;台湾与美国经济联系的逐渐减弱。(3分,答出三点即可)
(2)政策:维持现状(或不独不统)(1分);依据: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出发。(2分)
(3)建立的原因:“冷战”和德国分裂。(2分)
倒塌的原因:世界局势的动荡(或东欧剧变);人民渴望统一(或民心所向)。(2分)
(4)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认同感;受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大势所趋,民心所向。(2分,答出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第(1)(2)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归纳能力。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材料时要注意关键词“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和冷战”、“二战以来世界局势最动荡”、“东西德人民的欢呼声”。在回答第(4)题是需要把材料一和材料三综合考虑。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有经济联系的加强、亲情因素,德国统一的因素有国际形势和民心所向。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