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试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巩固(2020年最新版)(二)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相关历史基础知识,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王夫之”、“必循天下之公”等,解读题干信息。题干的核心信息是,“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天下是大家的,不是一家一姓的,即,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循天下之公”。故,正确答案选A;其余BCD三项是对题干的曲解,不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蕴涵了很多处世哲学,如“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树大招风”等。这说明古代中国人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农业的地位问题,所以A、C、D的说法均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不要太突出,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体现了一种避世的思想压抑了人的积极性,所以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处世观念·表现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与中国明末清初产生的早期民主思想相比,欧洲启蒙思想的突出特征包括( )
①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②强调人的独立思考和自主精神
③否定和反对君主专制 ④强调“公民意识”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中国明末清初的民主启蒙思想指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限制君权思想,所以中西思想的共同特点是反对君主专制,把③项排除即可。启蒙思想代表早期资产阶级利益,而明清时期中国的资本主义还处于萌芽阶段;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主义;“人民主权论”等理论强调拥有主权的人民勇敢地承担民主政治的责任,与中国的“臣民”意识形成鲜明的对比。故①②④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和启蒙运动
点评:关于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和启蒙运动,还可以考查两者的不同影响:明清之际的儒学继承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对近代民主革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启蒙思想主张用理性的力量建立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会,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理论武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26分)自去年以来,习近平就提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
“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 一《礼记‘哀公问》
“人而不仁。如礼何?”
“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的思想主张及其在伦理方面的内涵。并指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8分)
材料二 传统的儒家政治,并非一无可取,在几千年与王权又联合有斗争的历史实践之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智慧:道统与政统的双重权威、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民间的清议传统、文官考试与御史制度等等,这些政治智慧与制度实践以民意为依归、以天理为最高价值,以儒家士大夫为社会中坚力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独霸天下,使得中国政治在若干朝代和历史时期之中保持了清明、理性与有序,使得古老的中华帝国在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和文化多元的土地上,持续了二千多年的文明历史:
——许纪霖《儒家孤魂,肉身何在?》
(2)结合汉代和宋代的有关史实,说明“传统的儒家政治”是怎样“与王权又联合有斗争”的?(8分)
材料三 钱穆一直很推崇古代士人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风范,并在《国史大纲》中屡次推重宋代士大夫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秀才教?’精神。而牟宗三、唐君毅等现代新儒家后来提出了“内在超越”的观点,认为士有—种脱离世俗的思想超越}生。而“内在超越”的说法更因余英时提倡而广为人知。
——朱儡“国学热”的冷思考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传统儒学中的“精华”的现实意义。(10分)
参考答案:
(1)思想主张及内涵:仁是个人道德修养;礼是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仁礼关系:仁要体现仁的精神;仁要有礼的约束。如果只强调礼而没有仁,会加深社会对立而导致矛盾激化;如果只强调仁而没有礼,就会模糊等级尊卑,混乱社会秩序。
(2)西汉的董仲舒发挥了儒家学说,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分’主张被汉武帝采纳,巩固“大一统”的政治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天人感应”等主张对王权又具有制约作用。南宋朱熹提出的“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等主张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而其“正君心”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震制了君权。
(3)孔子“仁”的思想对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作用;传统的儒家政治政治智慧使中国的文明历史得以持续;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品质,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社会伦理规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古代士人那种“先天下之忧丽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风范,会增强知识分手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难度较小,对仁和礼相关知识的回顾。第二问是对董仲舒思想和朱熹思想的基本观点的罗列,注意要分别说明。第三问难度为大。要求记忆的知识较多。
考点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点评 :本题是对教材所学知识的回顾,若理解和记忆到位,则比较容易。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第二次世界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