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考历史试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巩固(2020年最新版)(二)
2020-08-30 05:57:51 【

1、综合题  (19分)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
(1)归纳材料一的治国思想,并对这一思想的实践效果进行简要评价。(6分)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主之所欲也,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4分)
材料三: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3)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2分)
材料四: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拔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2分)这种制度有何作用?(3分)


参考答案:
(1)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农本思想)。(2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的负担,利于农民生活稳定;本质上为维护君主统治服务。(4分)
(2)工商皆本。(2分)明清之际,工商业繁荣;新思想产生。(任答一点给2分)
(3)平均地权。增加“节制资本”。  第一次国共合作。(4分)
(4)通过立法形式。(通过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政策等)(2分)
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3分)


本题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通过材料的理解可以概括出是关注民生或是以民为本。第二问的评价可以从农民和君主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关注民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的负担,利于农民生活稳定;从阶级立场来看统治者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的。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夫工固圣主之所欲也,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结合所学可以概括出工商皆本。对于这一思想的背景可以从明清工商业的发展和明末清初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新思想这两个方面来回答。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结合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可知最初的办法是平均地权。第二问结合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的内容来回答即可。第三问结合材料的时间1924年和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的大背景是国共进行了第一次合作。
第(4)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可以分析出西方国家主要是通过立法形式确立福利制度的。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缩小贫富差距、稳定社会和促进经济发展几个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经济政策·以农为本;中国传统文虎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工商皆本;20世纪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社会福利。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
A.反对君主专制集权
B.反对封建私有制
C.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
D.反对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相关历史基础知识,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王夫之”、“必循天下之公”等,解读题干信息。题干的核心信息是,“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天下是大家的,不是一家一姓的,即,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循天下之公”。故,正确答案选A;其余BCD三项是对题干的曲解,不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王夫之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蕴涵了很多处世哲学,如“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树大招风”等。这说明古代中国人
A.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B.重天命轻为人的处世理念
C.农本儒本的社会意识
D.重农业重儒学的处世道德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农业的地位问题,所以A、C、D的说法均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不要太突出,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体现了一种避世的思想压抑了人的积极性,所以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处世观念·表现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与中国明末清初产生的早期民主思想相比,欧洲启蒙思想的突出特征包括(  )
①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②强调人的独立思考和自主精神
③否定和反对君主专制                 ④强调“公民意识”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中国明末清初的民主启蒙思想指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限制君权思想,所以中西思想的共同特点是反对君主专制,把③项排除即可。启蒙思想代表早期资产阶级利益,而明清时期中国的资本主义还处于萌芽阶段;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主义;“人民主权论”等理论强调拥有主权的人民勇敢地承担民主政治的责任,与中国的“臣民”意识形成鲜明的对比。故①②④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和启蒙运动
点评:关于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和启蒙运动,还可以考查两者的不同影响:明清之际的儒学继承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对近代民主革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启蒙思想主张用理性的力量建立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会,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理论武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26分)自去年以来,习近平就提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
“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   一《礼记‘哀公问》
“人而不仁。如礼何?”
“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的思想主张及其在伦理方面的内涵。并指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8分)
材料二   传统的儒家政治,并非一无可取,在几千年与王权又联合有斗争的历史实践之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智慧:道统与政统的双重权威、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民间的清议传统、文官考试与御史制度等等,这些政治智慧与制度实践以民意为依归、以天理为最高价值,以儒家士大夫为社会中坚力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独霸天下,使得中国政治在若干朝代和历史时期之中保持了清明、理性与有序,使得古老的中华帝国在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和文化多元的土地上,持续了二千多年的文明历史:
——许纪霖《儒家孤魂,肉身何在?》
(2)结合汉代和宋代的有关史实,说明“传统的儒家政治”是怎样“与王权又联合有斗争”的?(8分)
材料三   钱穆一直很推崇古代士人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风范,并在《国史大纲》中屡次推重宋代士大夫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秀才教?’精神。而牟宗三、唐君毅等现代新儒家后来提出了“内在超越”的观点,认为士有—种脱离世俗的思想超越}生。而“内在超越”的说法更因余英时提倡而广为人知。
——朱儡“国学热”的冷思考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传统儒学中的“精华”的现实意义。(10分)


参考答案:
(1)思想主张及内涵:仁是个人道德修养;礼是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仁礼关系:仁要体现仁的精神;仁要有礼的约束。如果只强调礼而没有仁,会加深社会对立而导致矛盾激化;如果只强调仁而没有礼,就会模糊等级尊卑,混乱社会秩序。
(2)西汉的董仲舒发挥了儒家学说,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分’主张被汉武帝采纳,巩固“大一统”的政治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天人感应”等主张对王权又具有制约作用。南宋朱熹提出的“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等主张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而其“正君心”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震制了君权。
(3)孔子“仁”的思想对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作用;传统的儒家政治政治智慧使中国的文明历史得以持续;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品质,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社会伦理规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古代士人那种“先天下之忧丽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风范,会增强知识分手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难度较小,对仁和礼相关知识的回顾。第二问是对董仲舒思想和朱熹思想的基本观点的罗列,注意要分别说明。第三问难度为大。要求记忆的知识较多。
考点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点评 :本题是对教材所学知识的回顾,若理解和记忆到位,则比较容易。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第二次世界大..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