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募役法
D.免役法、更戍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和所学史实可知是因为采取保甲法,农民在农闲时忙于军事训练,维护了社会治安;通过政府鼓励兴修水利的措施保障了农业生产环境。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A。B、C、D三项措施内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点评: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而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它最终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改革是重要的社会活动,对历史的影响十分复杂,关于一场改革的评价,往往众说纷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3分)
材料一:南宋读书人:王安石趋利而不知义,尽黜先儒之说,聚敛害民,剥民兴利。
材料二:现代学者:王安石运用行政权力量排斥一般兼并而自为兼并,扩大了国家赢利性经营规模,官营经济体系由此发达,民间工商业经济发展受到抑制。通过这一次强化专制集权,一个本来已经有可能走向开放和民主的社会体制,又逆转回去了。——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立诚《历史的拐点》。
(1)王安石变法中具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和限制官僚地主特权双重作用的措施有哪些?(3分)
(2)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指出南宋学者和现代学者对王安石变法提出批评的出发点有什么不同?(8分)
(3)南宋学者和现代学者对王安石批评角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1)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3分)
(2)观点:材料一批评王安石变法为了富国而具有功利性,掠夺人民财富,废黜儒家传统学说;
材料二现代学者批评王安石加强国家垄断干预经济,压制了社会活力,阻碍了开放民主社会体制的发展。(4分)
出发点:①南宋学者实质是维护传统儒家思想的民本、先义后利等传统思想美德;
②现代学者实质是主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垄断经济和过度干预经济。(4分)
(3)原因:所处时代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2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王安石变法内容记忆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中具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和限制官僚地主特权双重作用的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一“趋利而不知义”“聚敛害民,剥民兴利”可以得出材料一批评王安石变法为了富国而具有功利性,掠夺人民财富,废黜儒家传统学说;从材料二“运用行政权力量排斥一般兼并而自为兼并”“民间工商业经济发展受到抑制”“一个本来已经有可能走向开放和民主的社会体制,又逆转回去了”可以得出材料二的观点。根据两段材料可以得出南宋学者和现代学者对王安石变法提出批评的出发点的不同。
(3)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论证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南宋学者和现代学者对王安石批评角度不同的原因是所处时代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表格材料的能力。农业税的“消”有可能是农业生产削弱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税率降低引起的,①说法错误。我国古代自商鞅变法到清朝,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④说法不符合史实。宋代随着商业外贸的发展,非农业税不断增长,②符合题意。由表格中非农业税所占比例可知,非农业税已经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③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北宋社会经济
点评:北宋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税收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结构上看,农业税的比重在降低,但是并不是农业生产的削弱的结果,商品经济的发展让政府越来越依仗非农业税。北宋处在我国社会变革的前夕。但是由于我国的专制主义的政治制度和宋明理学的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始终在封建的老路上行走未进入近代的大门。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推行变法,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是?
[? ]
A.司马光?
B.王安石?
C.范仲淹?
D.孝文帝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王安石的富国之法中,体现政府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能力的是
A.市易法
B.方田均税法
C.均输法
D.免役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市易法规定:政府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体现了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故选A。B项是丈量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征税的措施;C项是是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D项是保证农业生产时间的措施。
点评: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由于守旧派的反对,市易法于元丰八年(1085年)后陆续废除。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