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他“理财”的主要目的是
[? ]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之间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征伐四夷,国用空竭,兴利之官自此始也。……元封元年,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管天下盐铁。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
——《通典·食货典》
材料二 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宜假以钱货,继其用之不给,使(转运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余而移用之。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亡,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矣。
——《宋会要辑稿·职官》
(1)根据材料一、二,从背景角度比较西汉与北宋实行均输法的相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均输法实施的作用。(9分)
参考答案:
(1)背景:政府面临财政危机;旧制存在诸多弊端;市场物价不稳定。(6分)
(2)原因:抑制(防止)商人垄断市场操纵物价;节省购物钱钞和运费(节省开支);减轻人民负担;保证朝廷在物资方面的需要;(以上各2分,共8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1分)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国用空竭”、“ 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可以得出都面临财政危机;依据“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 典领之官,拘于弊法。”可以得出旧制度存在的弊端,依据“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 去重敛,宽农民”即可得出市场物价不稳定.
(2)依据材料“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亡,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矣。”一一对应,归纳即可得出抑制(防止)商人垄断市场操纵物价;节省购物钱钞和运费(节省开支);减轻人民负担;保证朝廷在物资方面的需要;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重要举措,然而自古以来,对它的批评声就一直存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也可“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事趋势,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转引自李超民《王安石变法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
材料二?苏辙认为: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箠(即“棰”,意:鞭打)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转引自汤江浩《王安石——勇进人生》
材料三?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地方上的具体做法是,春季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就收回,取利二分。秋季又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又收回,再取利二分。结果,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四千。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向官府贷款,先申请后审批,道道手续都要求人,交“好处费”。
——摘编自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主观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取得的实际效果。(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苏辙反对青苗法的理由有哪些?其真实目的是什么?(3分)
(3)材料三中作者是怎样看待青苗法的?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制定改革措施时,应注意哪些问题?(3分)
参考答案:
(1)主观目的:减少高利贷者对百姓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平抑物价,保障农业,增加农民收入。(2分)
实际效果: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户负担,增加了政府收入。(2分)
(2)理由:不易监管,会出现官吏舞弊现象;易导致钱物滥用和本息收取困难,增加地方政府负担。(2分)
真实目的:维护大地主、大官僚利益。(1分)
(3)看待:利息高,手续复杂,民众受剥削重。(1分)
问题:政策制定要立足实际;兼顾多方利益,赢得更多人的支持;需有相应监督政策执行的配套措施;政策制定要循序渐进、灵活简便。(2分,任答2点)
本题解析:(1)主观目的:需要“据材料一分析”,所以由材料一中的“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事趋势,而兼并不得乘其急”等信息得出答案。实际效果: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即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户负担,增加了政府收入。
(2)理由:题目要求“据材料二概括”,由材料二中的“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虽良民不免妄用”、“虽富民不免逾限”、“州县之事不胜烦”等信息可以得出答案。真实目的:应从苏辙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去考虑,他是在维护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3)看待:由材料三中的“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四千。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向官府贷款,先申请后审批,道道手续都要求人,交‘好处费’”可以得出答案。问题:需要从政策制定时的具体情况、涉及的各方利益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及监管等方面去考虑。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
参考答案:(1 )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2 )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