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的策问中指出: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A.一生都反对邪辟之说
B.认为政治与思想上的“大一统”是历史必然
C.有力的推动了法家思想的发展
D.独尊儒术,反对“尊儒尚法”、“外儒内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中叙述的是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强调的是政治与思想上的“大一统”是历史必然,之后确立的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形成了外儒内法的特点,所以B正确,CDA不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局面的改变是在
A.清政府统治晚期
B.新中国建立以后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统治时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同西北和西南的联系,从而改变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局面。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山东某地进行“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用对手机用户发送短信的形式进行了宣传。下列语句不可能出现在手机信息中的是
A.共同团结奋斗
B.共同繁荣发展
C.民族平等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民族关系,其中ABC项正确,D是涉及的党派之间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往往会出现重大的发展与变革,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请回答: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教育方面、孟子和韩非子在治国方面的哪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革?
参考答案:有教无类;民贯君轻;以法为本。
本题解析:春秋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在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孟子主张民贵君轻,韩非子主张法、术、势项结合。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了知识,也透视了国家的兴衰与变迁。下列教科书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

A.1949—1956年
B.1956—1966年
C.1966—1976年
D.1978—1988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根据图片信息“毛主席万寿无疆”、红卫兵等信息,可知图片反映了“文革”时期的历史,故对应时间为1966~1976年。
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四个阶段:?
1. 1949年10月—1956年底,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2. 1956年底—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十年探索时期)
3.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十年动乱)
4. 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