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在战国的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家是
[? ]
A、墨子
B、孟子
C、商鞅
D、荀子
2、选择题 “中国西学第一人”是
A.魏源
B.容闳
C.严复
D.梁启超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民之从事死制也,以上之设荣名,置赏罚之明也。不用辩说私门而功立矣,故民之喜农而乐战也。见上之尊农战之士,而下辩说技艺之民,而贱游学之人也,故民壹务;其家必富,而身显于国。……治国能抟(tuan,集聚)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商君书·壹言第八》
材料二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敌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1)概括材料中商鞅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商鞅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题 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 ]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县制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春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子》
材料二:“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
材料三: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请回答:
(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