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73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了9.2%。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文革”动乱还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B.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及时纠正错误
C.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并采取有效措施
D.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并进行全面整顿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这句话出自
A.《论语》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孟子提出了“仁政”、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性本善;材料意思是仁义礼智这四种心或品质,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人生来就固有的,这体现了孟子的性本善的主张。故选B。《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荀子认为性本恶;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6分)康熙是清朝初期的皇帝。对康熙的研究,是清史研究的重要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6年,康熙派人携带杨光先编订的康熙八年的历法,去向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征求意见,南怀仁当即指出其中的错误。于是康熙把杨光先、南怀仁同时召来,让他们在朝堂辩论,双方相持不下。康熙就决定两人同测正午日影和星象,以判优劣,结果杨光先所测皆误,南怀仁推算分毫不差。康熙将不学无术的杨光先革职,任命南怀仁执掌钦天监,使用洋教士制定的新历法《时宪历》。(注:杨光先,钦天监监正,即今国家天文台台长)……康熙还命法国教士巴多明将法文《人体解剖学》译制为满文,又把中药专著《本草补》译成西文。由于康熙提倡西医,开了中医学习西医的先河,我国从此有了研习西医的专家。……随着对西学的深入了解,康熙对来华教士的学识感到不满足,1681年任命白晋为“钦差”回欧洲,招聘科技人员来华。l 705年,康熙派教士沙国安出使罗马教廷,希望教皇派精通“天文、律吕、算法,画工、内科、外科人员来华”。来华有技艺人员都享有优厚待遇。康熙甚至想在宫中建一座法国式的科学院,只因与罗马教廷发生礼仪之争,未能如愿。
(1)据材料一康熙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是什么?康熙对待申西文化交流持怎样的态度?你对其做法如何评价?(6分)
材料二?清初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曾大力提倡儒家思想以及程朱理学。康熙自己不仅对《四书》日日读书而且还字字成诵,他推崇朱熹是“儒家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的人物。明确规定以“崇儒重道”为其统治思想。为了镇压民族反抗强化思想统治,除了正面提倡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之外还大兴了文字狱,用血腥镇压的恐怖手段,以钳制知识分子和人民的反抗意识。
(2)对材料二反映出的康熙时期的统治政策和措施如何评价?(2分)
材料三?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未衿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康熙《滇平》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康熙《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四月天山路,今朝翰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康熙《瀚海》
(3)根据材料三诗词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三首诗所涉及的历史事件。(3分)并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角度,谈谈对康熙帝上述活动的认识?(5分)
参考答案:(1)特点:西学东渐,尊重科学;注重吸收西方的科学技术;作为封建帝王,能做到如此,体现了开明和进步的一面,是非常难能可贵的(6分)。
(2)这些措施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开化和进步(2分)。
(3)《滇平》:平定三藩之乱,《中秋日闻海上捷音》:收复台湾,《瀚海》:平定葛尔丹(3分)。认识:康熙帝在位收复台湾,维护了领土主权的完整,打击了各种分裂势力,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5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一篇幅较长,可以简单归纳为三点:一、康熙用洋教士制定的新历法《时宪历》;二、将法文《人体解剖学》译制为满文,又把中药专著《本草补》译成西文;三、1681年任命白晋为“钦差”回欧洲,招聘科技人员来华。由此可以总结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康熙对中西文化交流的态度。对康熙一定要放到其特定的时代中进行评价,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作为封建帝王,康熙的这一做法是难能可贵的,是进步的。
(2)首先要概括出材料二反映出的康熙时期的统治政策和措施,即强化思想统治,大兴文字狱。其次对该措施进行评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评价。
(3)根据诗名《滇平》及“洱海昆池”,可以判断为平定三藩;根据《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中的“海上”,可判断为收复台湾;根据《瀚海》“四月天山路”、“辛苦事亲征”可以判断为平定葛尔丹。第二小问注意题目要求从中华民族发展角度进行评价;也就是从国家统一的角度进行总结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国民革命兴起的标志是(?)
A.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B.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C.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D.五卅运动掀起反帝高潮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共两党、四个革命阶级联合进行的国民大革命兴起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山东教育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教育的发展历程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论语》中记载的孔子教育言论。
“有教无类。”
|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
“当仁不让于师。”
|
(1)表格中的言论体现了孔子的哪些教育主张?(3分)
材料二 ?山东大学堂(今山东大学)是我国第一所省立大学堂,于1901年在济南泺源书院创办。《山东大学堂章程》规定:“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要通解经史,文理明顺。”第一批招收学生300人,聘请中西教习50余人(图为“山东大学堂西学教习合影”)。课程设置除经史子集外,还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外国语等20多门。学堂在建校14年中,共培养毕业生770人,选送欧美和日本留学有59人。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山东大学堂体现了怎样的办学特色?大学堂的创办有何深远的历史影响?(8分)
材料三?下表反映了1949年和1998年山东教育的相关信息。
?
| 学校数(单位:所)
| 在校学生数(单位:万人)
|
小学
| 中学
| 高等学校
| 小学
| 中学
| 高等学校
|
1949年
| 27476
| 66
| 41
| 193
| 3.89
| 1.77
|
1998年
| 34480
| 4635
| 303(含民办高校)
| 951
| 571.5
| 51.4
|
(3)据表格中的数据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教育的主要变化。变化的主要推动因素有哪些?(4分)
参考答案:(1) 教育主张: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奋学习;独立思考。(3分,任答3点即可)
(2)特色:注重聘请西方教师,把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先进技术结合起来。把人才培养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4分)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培养了近代人才;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推动了教育近代化,对中国近代大学的创办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4分,任答两点即可)
(3)变化:学校数量和在校学生数量都有大幅度的增长,民办高校出现;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不断提高。(2分)
推动因素:改革开放增强了综合国力;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对教育的投入;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2分,任答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本题地方色彩比较明显,主要考查山东地区古今教育发展史实。第(1)题根据表格材料,逐条提炼即可,主要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温故知新等。第(2)题的“特色”要从材料中分析概括得出,“意义”要根据自己的认识进行概括,主要是从教育的近代化和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等角度进行分析。第(3)题的“变化”要根据表格进行归纳,从材料可以看出学校数量和在校学生数量都有大幅度的增长,民办高校出现;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不断提高,“因素”要从经济、政策等方面入手来分析。
点评:山东教育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教育的发展历程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在春秋时期,诞生了影响后世深远的大教育家孔子,孔子的一些教育思想到现在依然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清朝末年,山东紧跟中国教育变革的潮流,建立了山东大学堂,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建国后,山东的教育事业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无论在学校数量上还是教学质量上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