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嬴政统一全国后,称皇帝,自称朕,印称玺。这说明
A.嬴政功绩极大
B.皇权至高无上
C.嬴政决心效法先王
D.实行礼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叙述,秦朝确立后,皇帝的自称、专用物品等显示出的是皇权独尊的意图,所以B正确,CDA不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为王臣。”(出自《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从题干材料“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提取关键信息:“擅自署置”、“贡赋不入 于朝廷”、“实非王臣也”可以判定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选B。其它各项明显错误。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此题实际考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矛盾斗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一对矛盾斗争,总的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分权不断削弱。此外,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也是重要的内容。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从明朝设置内阁到清朝设置军机处,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
A.君主专制的日益加强
B.相权的日益加强
C.中央官员职位增多
D.中央机构的精简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为了稳定、巩固封建统治,明清统治者都采取措施加强君权,从明朝设置内阁到清朝设置军机处,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君主专制日益强化。故选A。
考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点评:明清时期的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专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极大地妨碍了社会进步,中国社会在近代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宋太祖在各州所设立的通判的主要职责是
A.征收地方赋税
B.处理地方案件
C.征发国家徭役
D.监督地方官员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因此选D.
考点:北宋中央集权加强
点评: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②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设转运使,转运地方钱粮。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制。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学生和乡贡都受吏部考试……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进士主要考诗赋,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范文澜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清代科举,大致分为四级,即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清代科举八股文仍占重要地位,八股格式更加机械化,形式死板,内容空泛。四六骈体的殿试策,颂联套语,千篇一律,竟成了登上仕途的主要手段……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据材料一概括秦至西魏、北周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8分)
材料二中所说的进士科始于何时?为何在唐朝受到极大重视?(4分)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对当时政治有何影响?从清朝科举制的变化分析其变化的政治原因。(4分)
(4)从古代的用人制度中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
(2)隋炀帝时。当时的进士科是做高官的阶梯,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
(3)隋唐时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4)用人制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衰;必须根据社会需要,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才治理国家。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选官标准变化的掌握。联系所学及材料“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 ……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归纳总结。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隋唐时期科举制的认识与理解。联系所学可知,科举制创始于隋代,唐代时进一步完善。结合材料“……进士主要考诗赋,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分析原因。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科举制作用的认识与分析。联系所学的有关科举制的内容可知,一般平民可凭借自己的才能通过考试跻身于统治行列。这显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同时还有益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回答后一问,要注意结合明清时期政治的特点归纳总结。
第(4)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物的分析认识能力。本题属于开放式题目,回答时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对于此题,要注意从国家发展、社会需要、人才的标准及社会公正性等方面归纳总结。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历代的选官制度·发展历程、特点、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