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以下选项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话”时引用的内容。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①战国商鞅变法确立土地私有制?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③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技术?④宋代“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形成街市
⑤明清两朝推行“海禁”政策,禁止海外贸易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①②③④符合史实;⑤对明清时期“海禁”政策理解错误。明清两朝推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并非禁止。故选D。
点评: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中国古代经济特别注重对农业生产工具、“男耕女织”小农经济和古代经济政策的考查。主要运用新材料或图片,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认识问题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为此,统治者确定的治国指导思想是(?)
A.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先义后利,养浩然之气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秦王朝实行法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但最终因暴政而亡,这证明了孟子的“民贵君轻”,统治者应实行“仁政”的观点, 故B项正确。A项是董仲舒的观点,C项虽是孟子主张,但与题意不符,D项是法家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2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材料二?

材料三?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日本政府1957年提出《科学技术振兴教育方案》,1958年决定按“充实基础学力,提高科学技术教育”的方针改革中小学课程。60年代开始强调产学研相结合,由各大企业集团对大学提供资助,大学则为工业界培养人才。1967年这一做法扩大到农业、商业和水产业。1961年决定增加理工科大学数量,扩大招生,1962年创办高等专科学校。1965-1970年培养出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研究生教育也在发展,1957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的占博士总数的88%。
——摘编自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私学教育和智者学派的教育产生影响的相同之处。(2分)
(2)宋代书院是著名学者授徒讲学、培养人才的地方。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是当时朱熹讲学的地点。根据材料二,指出白鹿洞书院在办学方面的特色。(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日本教育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对日本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就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1)扩大教育范围,促进教育发展;促进思想文化传播;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2分。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2)传播理学思想;把做人与做学问统一起来。(2分)
(3)特点:政府重视;推行改革;教育与经济发展结合。(2分。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影响:培养人才;促进经济高速发展。(2分)
(4)教育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会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要加快社会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4分。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53年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处理
A.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关系
B.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C.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
D.朝鲜战争遗留问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的再认、再现能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时提出的,1954年,周总理访问印、缅时,又分别提出并得到双方认可。所以1953年提出时,是本着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现在它已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反全球化运动的人士并不反对那种作为客观趋势和自然历史进程的全球化,而是反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①不断扩大的世界贸易?②发展中国家日益边缘化
③发达国家就业机会减少?④全球贫富分化日益扩大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采用排除法。本题考查全球化带来的危害,关键信息:反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由“并不反对那种作为客观趋势和自然历史进程的全球化”可知①不符合题意,故正确选项为A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