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面是1988年美国《纽约时报》公布“自由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和“西方”(英、法、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两个词语使用的次数分别为51和25,到1993年这两个词语使用的次数分别变为30和1400这种变化反映了
A.美国报界经常变换用语
B.美苏两国矛盾得到缓和
C.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D.第三世界力量的兴起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988年处于美苏两极对峙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自称“自由世界”,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诬蔑为“极权政治”。1993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称呼英、法、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西方”的频率明显增加。这种变化实际上反映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70年代,在经济上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冲击的是
A西欧、日本的崛起 B第三世界的崛起 C中国的崛起 D亚太经合组织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70年代,西欧和日本崛起,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反映了美国霸权的削弱,也反映了世界多极趋势在加强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2分)“二战”后的世界是一个“精彩”与“无奈”并存的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出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在经济上的哪些意图?(4分)为此,美国对欧洲采取了什么重要的经济举措?(1分)
材料二?雅尔塔体制既是大国对战后世界所做的安排,是战后世界政治地图(如美苏势力范围划分)、政治体制(如联合国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经济体制(WB、IMF、GATT)的总称,那么,我们据此得出的结论就应该是雅尔塔体制没有瓦解。即使苏联解体了,雅尔塔体制仍然在规范着世界政治、经济运转秩序。
(据杨和平《雅尔塔体制瓦解质疑》)
(2)雅尔塔体制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2分)近年我国学术界对雅尔塔体制主要有“已经瓦解”、“依然存在”两种观点,你倾向于哪一种?试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说明理由。(5分)
材料三

(3)二战后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试从图中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10分)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经济意图:防止欧洲经济崩溃引发美国经济衰退;(2分)实现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过渡,推动对外经济扩张。(2分)
经济举措:实施马歇尔计划。(1分)
(2)形成条件:“二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战后国际关系新体制;(2分)“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苏联是唯一能抗衡美国的政治军事大国。(2分)
观点及理由:可分三种情况作答。
观点(1分)
理由(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
雅尔塔体制没有瓦解
雅尔塔体制应包含战后世界政治地图、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大国主导欧亚政治格局的态势;联合国安理会依然按照“大国一致”原则运转;战后世界三大经济支柱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依然按照原有机制规范世界经济生活(或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没有改变关贸总协定时期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的旧有格局)。
雅尔塔体制已经瓦解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多极力量的兴起发展,使得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加速发展;美国绕开联合国,借助北约发动局部战争,使联合国面临挑战;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瓦解。
雅尔塔体制部分瓦解(或存在)
雅尔塔体制应包含战后世界政治地图、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苏联解体后,雅尔塔体制所确立的政治地图已经改变;但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仍然规范着世界政治经济运转。
(3)
主题
关键词
阐释
1分
每个1分,共3分
每点2分,共6分
示例:
主题:二战后高科技迅猛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航天飞机、互联网。
简要阐释:二战后,计算机的发明标志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航天飞机代表着航空航天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技术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广泛深入的发展,使二战后的世界呈现出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态势。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导致美国的经济衰退”“将战时的特殊需求转变为可持续的和平经济发展的需求”反映出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在经济上的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对欧洲采取的经济举措:实施马歇尔计划。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尔塔体制形成的条件:二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战后国际关系新体制;“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苏联是唯一能抗衡美国的政治军事大国。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注意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要注意史论结合,逻辑要严密。任选一种观点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3)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注意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要注意史论结合,逻辑要严密。任选一种观点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主题:二战后高科技迅猛发展。关键词:计算机、航天飞机、互联网。简要阐释:二战后,计算机的发明标志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航天飞机代表着航空航天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技术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广泛深入的发展,使二战后的世界呈现出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态势。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安排的设想。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材料二

材料三 生活在组成苏联的16个加盟共和国中的难以控制的少数民族,由于遭遇到了至少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一样严重的经济危机,他们的敌意增加了。戈尔巴乔夫的经济重组的改革计划唤起了人们对改善经济条件的期望。然而,经济形势却进一步恶化了。由于效
率低下的企业被迫削减工资额,甚至关闭,失业率急剧上升。由此产生的社会贫困加剧了种族骚乱和冲突……这些不断上升的问题对戈尔巴乔夫来说实在是太多了。到1991年,他的领
导人地位已被鲍里斯·N·叶利钦所取代,苏联本身也已解体。……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 材料一反映美国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请结合战后的国际背景加以分析。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5分)
(2) 材料二反映了欧洲怎样的发展趋势?(1分)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戈尔巴乔夫当时面临哪些主要问题?苏联解体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1) 战略意图:攫取世界霸权(或称霸世界)。(1分)
分析:西欧、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或拥有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苏联实力不断增强。(3分)
影响:形成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两极格局。(1分)
(2) 趋势: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加强。(1分)
(3) 主要问题:经济困难;社会矛盾加剧;民族矛盾激化。(3分)
总趋势:缓和与紧张(或和平与动荡)并存。(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2分)阅读下面两幅图片,回答问题。

简要说明图①、图②分别反映的历史信息,(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二者的联系。(10分)(要求:从背景、目的、影响等方面对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之间的联系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信息:图一反映的是成立于1945年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图二反映的是提出于1947年的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又称“马歇尔计划”)。(2分)
评析:①从背景上看,二者都产生于二战结束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2分)②从目的上看,成立初期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与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一样,都是为了帮助战后欧洲经济的复兴;都由美国主导,服务于美国全球战略。(4分)③从影响上看,二者对欧洲国家经济恢复发展和冷战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及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霸权和支配地位。(4分)
本题解析:首先提取图片反映的信息:图一反映的是成立于1945年的世界银行,图二反映的是提出于1947年的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目的、影响等方面对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之间的联系进行评析说明。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