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18分)
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
材料一?如图

小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的变迁情有独钟,也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两组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 (4分)
(2)在材料一中,小雯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4分)
(3)观察材料二,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4分)
(4)根据材料三,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参考答案:(18分)阅读材料回答:
(1)服饰(装)、婚姻礼俗(4分)
(2)通过图书馆收集资料;通过互联网收集资料;分类比较的方式。(4分,回答其中2点即可) 还可以通过调查、采访、分析比较等方式。(2分)
(3)交通运输更为便捷;牵引动力发生变化;更有利于国计民生或速度更快;运力更大;费用更低廉等。(4分,作答其中两点即可)
(4)影响:进一步打破了封闭式的自然经济的束缚;加强了各地间的联系,方便了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改变;推动中国近现代化进程。(4分,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可以很容易得出答案:服饰和婚姻习俗的变化。(2)此问考查历史研究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图书馆收集资料;通过互联网收集资料;分类比较的方式。(3)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现代交通工具具有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等特点。(4)根据材料可以分析得出,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打破了一些闭塞地区的落后状态,带来了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等,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点评:近代中国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生活方式和交通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反映中国社会进步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进步。与此相关的通信领域的发展也需要了解。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850年,马克思看到一台电力机车模型后,就曾预言“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更大的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将取而代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充分证实了马克思预言的正确性
B.当时实际可用的发电机的问世是此预言的基础
C.电灯、电话、电影放影机的涌现印证了这一预言
D.电气技术比蒸汽技术将提供更为强大便捷而又廉价的动力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时间可以看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的时间,马克思在预言电气时代的到来,历史证明是正确的,而不是预言的基础,这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所以错误的是B,CDA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后,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成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中共的发展战略是
A.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开展一五计划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进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资本和资源的有限所以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开展一五计划为工业化奠基。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的原因是
A.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政治权利
B.启蒙思想广泛而深入地传播
C.政府发生严重的财政危机
D.为了筹款镇压人民起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三级会议是路易十六在严重财政危机下被迫召开的。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建设和谐的家园,我们提倡虚怀若谷、宽容谦逊、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在我国古代提出相似主张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孙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