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改变中国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支付方式,开始于
A.BOC卡
B.牡丹卡
C.一卡通
D.龙卡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牡丹卡、一卡通、龙卡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发行的而BOC卡即中银卡是1985年中国发行的第一张信用卡,开中国个人消费信贷之先河。开始改变中国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支付方式。
本题难度:一般
2、简答题 (14分)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 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 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和后来的法学家们继承并系统论述、论证自然法学说。
——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3分)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6分)
(3)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说:“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试以古罗马法的演变为例,阐释该观点。(5分)
参考答案:
(1)政府垄断立法;立法形式多样化;保护私有财产。(3分)
(2)保护对象:中国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罗马保护公民。(2分)
立法理念:中国注重等级观念(礼仪或以儒入法);罗马注重理性、平等(自然法)理念。(2分)
经济主张:中国重农抑商;罗马保护商业。(2分)
(3)法律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1分)。随着平民反对贵族斗争、领土扩张、工商业经济发展(2分),罗马法逐渐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1分)、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1分)。
本题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可以概括出政府垄断立法;由“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可以概括出立法形式多样化;由“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可以概括出保护私有财产。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可以分析出中国法律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由“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可以分析出罗马法保护公民。由“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可以概括出中国法的立法理念是注重等级观念;由“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可以分析出罗马法的理念是注重理性、平等(自然法)理念。由“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可以分析中中国法律在经济方面主张重农抑商;由“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可以分析出罗马法经济方面是主张保护商业。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可知黑格尔认为法律也是因时而变的。结合罗马法中的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进行阐述即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罗马法与中国法异同点比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罗马法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儒,最早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说儒》里指出儒是从事“治丧相礼”的“殷民族的教士”,葛兆光先生根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之《要》篇所引孔子言“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
——孟鸥、王峰《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组织与学生认知》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三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四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材料五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六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早期儒者的特征。(2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其实质是什么?(4分)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四,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4分)
(4)据材料五概括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这一主张有何进步意义?(6分)
(5)材料五、六与材料二相比,政治思想有何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6分)
参考答案:
(1)特征:与巫相近,重视仪式。(2分)
(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2分)。
实质:为皇权披上神圣外衣,巩固封建统治秩序。(2分)
(3)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2分)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的根本。(2分)
(4)“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4分)
进步性: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后世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作用。(2分)
(5)由加强君主权力到主张限制君主权力。(2分)
原因:明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腐朽;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早期民主思想萌生。(4分,每点2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中“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胡适指出儒是殷民族的教士”“ 孔子与史巫同途而殊归”可以得出早期儒者的特征是:与巫相近,重视仪式。
(2)根据材料中“天子受命于天”可以得出:君权神授。根据“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可以得出:天人感应。根据所学可知董仲舒将皇权神化,并强调三纲五常,可以概括实质为:为皇权披上神圣外衣,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3)根据材料“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可以理解为顾炎武把“圣人语录”看作是儒学的根本不能舍弃,而宋代兴起的理学不是根本,可以舍弃。由此可以得出其对儒学的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理由便是:孔孟之道为儒学的根本。
(4)材料五提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而现在“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以得出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在君主专制强化阻碍社会进步的形势下,其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是进步的: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后世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5)材料二董仲舒神化皇权意在加强君主专制,而黄宗羲认为君臣平等,否定君主权威。因此可以把政治变化总结为:由加强君主权力到主张限制君主权力。根据所学可知,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想产生的条件可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分析:明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腐朽;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程朱理学和文化专制禁锢了思想 ,思想家要求摆脱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新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黄宗羲的学说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忠肝义胆是中国人对一个人行为忠心耿耿、仗义行事的评价。关于忠义的集中描写无过于《三国演义》,其中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忠义英雄,其忠义思想的来源应该包括
①孔子的“仁”“礼”主张 ②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③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思想 ④明清之际的反传统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