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A.“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C.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岁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可以了解到东欧、西欧东山再起,中国实力和自信增长等,反映出“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应该指多极化趋势加强。根据所学,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至今为止,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材料意在说明冷战时期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所以答案选A。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每当历史发生重大变革,新思想、新观念便会应运而生。请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乱,直而无礼绞。”(摘自《论语》等主张)请据材料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2分)
(2)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一些最敏锐的心灵”在政治上找寻的共同的政治方案是什么?(2分)
(3)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开。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他们的代表人物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2分)
(4)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毛泽东在理论上进行了有益探索。请列举这一时期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所撰写的两部代表性著作。(2分)
(5)20世纪80-90年代,面对国际风云的急剧变换,邓小平南巡时发表重要讲话,这一讲话所围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1)主张施德政和礼治(2分)
(2)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2分)
(3)师夷长技以制夷(2分)
(4)《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关系》(2分)
(5)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分)
本题解析:(1)根据题干“为政以德”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乱”可知分别强调了孔子思想中的“德治”“礼治”主张。
(2)注意题干的时间限定词“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可知是指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尤其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为代表,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思想家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
(3)注意题干“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结合所学,可知是指林则徐、魏源等人,他们积极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4)结合所学,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的主要论著:《论十大关系》(1956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1957年)。《论十大关系》提出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政策;《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科学地阐述了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内部矛盾的理论。
(5)结合所学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内容:回答了一系列问题(关于党的基本路线;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关于判断事物的标准;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关于发展问题。核心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关键在于读、审、答三个步骤。 (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 (2)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要学会分析试题的结构成分。一道完整的、题意明确的历史问答题在一般情况下由提示语、限定语、主干语(也叫中心项)、答项语四种成分构成。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完整准确把握题意。(3)答案规范化。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34年,国民政府公布《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是“依平等原则,在互助组织之基础上,以共同经营方法,谋社员经济上之利益与生活之改善”的团体,它是不同于公司的另一经济组织形式。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标志着封建剥削制度被彻底废除
B.有利于国共合作开展全民族抗战
C.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初步建立
D.反映了国民政府规范市场经济体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的时间是1934年,可知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A错误,标志着封建剥削制度被彻底废除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土改;B不符合题干时间,也不是材料的主要内容;C社会主义公有制初步建立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党经济建设的举措和常识。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北宋“二程”认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已何与焉?”“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这两句话的含义有(?)
①天地之间有“理”,还有“气”?②理就是天理,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③天下万物都可以用理来解释?④要穷理就必须在“物”外求“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理解获取信息的能力,“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已何与焉?”指的是理是万物的本源,“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指的是万物都有其规律,都可以用理来解释。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关于“气”的叙述,由此分析可知,①和④不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曾主持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其《中国见闻录》中写道:“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丝和皮毛。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这段材料表明当时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
A.商品经济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C.自然经济
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