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某高中学生在研究中国服饰变化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案例:①北魏孝文帝“更姓易服”;②唐女装“袒露”与宋女装“清雅”;③民国时期的“中山装”“旗袍”;④新中国初期的“列宁装”“绿军装”。从中可归纳出服饰的变化趋势及特点,以下表述恰当的是
A.社会政治的变化是服饰变化的根本原因
B.受时代观念、文化交流的影响
C.表明人们的等级观念日趋淡漠
D.反映了人们所处的不同阶层和职业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
A.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C.实现了“一五”计划目标
D.在全市建立起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意味着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从题干强调“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看,应该选的是三大改造中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60年中国科学院召开学部大会,选出学部委员35人,既有周培源、苏步青这样的著名科学家,也有天津人民公社姜德玉、湖北工业劳模马学礼这样的工农大众。大会共宣布学部论文和报告69项,其中劳动模范有13项。这一现象
A.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B.表明了工农大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
C.体现了“科学为广大群众所共有”的观念
D.证明了工农大众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题干意在突出在本次学部大会上,工农大众占有重要地位,同时相关的报告和文章中工农劳动模范也参与其中,体现出了科学与广大工农的结合,所以选C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孙中山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
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统一王朝统治时间简表(表中年数包括统一王朝形成时间)
王朝
| 秦
| 汉(含新)
| 西晋
| 隋
| 唐
| 元
| 明
| 清
| 合计
|
统治 年数
| 15
| 425
| 51
| 38
| 289
| 97
| 277
| 267
| 1459
|
?(1)材料一为我们研究中国历史上的统一问题,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有人说“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请论证此观点。(10分)
材料二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由许多少民族结合而成的多民族国家。
?
(2)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的主要变化是什么?(2分)促进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6分)
材料三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要求。
——《台湾外记》
(3)材料三中,康熙帝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因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此,康熙帝对台湾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采取了这些措施的意义何在?(4分)
(4)材料三肯定了统一对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试以隋唐为例,简要加以说明。(6分)
参考答案:(1)在封建社会中,统一王朝统治时间长达1400年;元明清延续统一。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4分)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因为统一王朝管辖的疆域越来越大;统一王朝统治的人口越来越多,统一王朝辖区内生活的民族越来越多。(6分)
(2)变化:由若干政权并立走向统一。
原因:①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联系加强(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向边疆地区扩展,使彼此之间的差异缩小);②五代十国以来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③蒙古的崛起。④蒙古政权(元朝)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正确。(言之有理给分,但不超过6分)
(3)措施:派兵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4分)
意义: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4分)
(4)统一有利于国内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将促进国家繁荣富强,在统一的环境里,隋朝出现“开皇之治”,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统一的国家管理更加复杂,可以促进制度的创新,在统一的历史条件下,隋唐时期创立和发展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新制度。统一有利于大型公共工程的兴建,隋朝修筑了大运河。统一有利于边疆的开发与治理,隋唐时期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有很大的发展。统一有利于国内务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在统一的隋唐时期,汉族与回纥、南诏、吐蕃关系密切,交往增多。统一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声望,扩大国家的影响,唐朝长安成为国际大都会和外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等,都可以证明这一点。(任三点6分)
本题解析:(1)中国封建社会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开始,至1912年清宣统帝退位,持续时间近两千年。从表中数据可知统一时间的长短、持续统一的封建王朝,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般的盛世皆出现于统一时期。第2小问首先要判断观点的正确与否,然后从疆域、人口数量、少数民族数量等方面分析说明即可。
(2)图一反映的是金、西夏、南宋等政权的对峙形势;图二则是元统一之后的形势图,因而可从中总结出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的主要变化;分析原因时可从地区间联系的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少数民族蒙古的崛起及其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等方面入后分析。
(3)第1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2小问可从对两地联系的加强、对台湾及对海防的影响等角度作答。
(4)结合盛世局面的出现、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大型公共工程如大运河等的修筑、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流的加强、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角度作答。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的英国输华商品总值

材料二?中国银钱的比价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1840年至1845年和1845年至1850年的数据变化有什么相似和相异之处?
②上述相似和相异之处各反映了什么史实?
参考答案:①两表在1840一1845年间的数据基本上都呈增长发展的趋势。但从1845一1850年间,英国输入中国商品总值呈现减少,而我国银钱的比价仍呈上涨的趋势。
②相似之处反映了英国对华倾销商品的激增造成了中国白银外流,银价上涨。而相异之处反映了虽然英国对华倾销商品减少了,但由于中法《黄埔条约》和中美《望厦条约》签订后,法国和美国对华输入商品增加了,外国在华倾销商品的总量仍在增长。
本题解析:本题较好地考查了学生概括、比较和分析能力。第一问依据材料中的数据,不难回答。回答第二问,需要明确,在此期间侵华的国家以英国为首,还包括法、美等国。侵略形式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主义列强共同侵略中国,是导致近代中国灾难深重的重要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