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民多”的利弊(8分)
材料一:为国之要,在于得民,民多则田垦而税增,役众而兵强。田垦税增,役众兵强,则所为而必从,所欲而必遂。?
——[明]《叶适集》卷二
材料二:(乾隆帝说)……升平日久,户口日滋,物价腾涌,势所必然。……然天地所生之物止有此数,昔以十人食之,今以百千人食之,米安得不贵?米既贵,诸物安得不贵?游手好闲僧道之流,且借此以糊口,设尽驱之力田,言之易而行之难,安得许多田与之乎?……为今之计,补偏救弊之不暇,实无一劳永逸之法也。
——《国朝官史续编·圣制节俭论》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明初提倡“民多”有哪些益处?(2分)
(2)材料二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什么?(2分)乾隆帝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2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你对人口问题的看法。(2分)
2、判断题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国家掀起不结盟运动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从殖民统治下取得独立
B.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
C.形成地域性的政治团体
D.形成地域性的经济组织
3、判断题 史学研究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搜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环节。下表属
材?料
| 结?论
|
火车、汽船;电话、汽车、飞机、远洋轮船;互联网
| 改变时空的科技发明
|
A.问题形成? B.史料搜集? C.史料整理? D.历史解释
4、判断题 易中天说:“孔子认为做儿子的不爱父亲,做父亲的也不爱儿子,做臣子的不爱国君,做国君的也不爱臣下,结果是什么呢?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如果都互相爱的话,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这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是
A.克己复礼
B.因材施教
C.仁爱
D.兼爱
5、判断题 《白鹿洞书院教条》,又名《朱子教条》,由朱熹制订。淳熙七年(1180),白鹿洞书院重建“喜初成”,朱子以南康军长官,率僚属及院中师生行开学礼,升堂讲说《中庸》首章,并取圣贤教人为学之大端,揭示于门楣之间,作为院中诸君共同遵守的学规,这就是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条》。其目的用以规范和约束书院师生的言行举止,劝善规过,提升品位,是书院制度确立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南宋理学家们对书院建设所作的重大贡献。?

《白鹿洞书院教条》既是书院精神的象征,后来也成为天下书院共同遵守的准则。淳祐元年(1241),宋理宗皇帝视察太学,手书《白鹿洞书院教条》赐示诸生。其后,或摹写、或刻石、或模仿,遍及全国书院及地方官学。于是,一院之“教条”,遂成天下共遵之学规。而随着中国书院制度之推广,它又东传朝鲜、日本,不仅当年奉为学规,至今尚有高校而作为校训者,可见其影响既深且远。
《朱子白鹿洞教条》原文:
右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⑴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朱子教条》与朱熹理学之间的关系。(6分)
⑵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归纳《朱子教条》的影响。 (4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