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有(? )
①德国的战败②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③英法等国严重削弱④苏联成为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四项都是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的原因,其中①③是欧洲地位下降的原因,②④是美苏两极对抗的原因。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期以来,美国以两大洋为屏障,不参与欧洲的争端,也不与欧洲结盟,一心一意发展自己的实力。
材料二?美国参议员范登堡曾经是孤立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但他在二战时期开始转变。1941年
珍珠港事变的次日,他投票赞成罗斯福对轴心国宣战。他曾说:“珍珠港结束了孤立主义。”1945年,他还发表了一篇讲话,强调美国要打破“沉默”,积极参与世界
事务。
材料三?美国国务院欧洲事务司司
长约翰·希克森在1947年说:“人们是否从华盛顿时代开始就一直认为联盟是万恶之源?我对此毫不在乎,在和平时期,我们就必须与西欧国家谈判结成军事同盟,而且我们必须迅速采取行动。”
根据以上关于美国外交政策转变的材料,结合学过的内容,想一想
(1)美国外交政策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4分)
(2)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5分)
(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已经是和平时期,美国为什么还强调结成“军事同盟”? (4分)
参考答案:
(1)由推行孤立主义,不卷入国际事务到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再到二战后与西欧国家结成 军事同盟反抗苏联,积极参与国际事务。(4分)
(2)①从根本上说,随着实力的增强,美国想通过参与国际事务,获得世界霸权。②具体来说,二战中关国的自身利益受到法西斯国家的侵害和威胁,所以美国放弃孤立主义政策,参加二战。③二战后,苏联实力的壮大成为其称霸世界计划的最大障碍,战时合作的基础不复存在。(5分)
(3)与苏联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全球战略矛盾对立,视苏联为其称霸世界计划的最大障碍; 国家利益的冲突等。(4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以二战前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为主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归纳能力。 第(1)题解题时注意材料一中“不参与欧洲的争端,也不与欧洲结盟”,反映了其孤立主义政策;材料二中“投票赞成罗斯福对轴心国宣战”,反映了美国积极参加二战的政策;材料三中“必须与西欧国家谈判结成军事同盟”,反映了美国与西欧结成军事同盟对抗苏联的政策。第(2)、(3)题,解题时注意从美国国力增强,国家利益的冲突、意识形态的矛盾等角度,去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我国史学界曾就“二战后”某一事件的影响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和“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粘合剂”;另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分裂的“加速器”和“绝缘体”。这一历史事件是
A.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
B.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
C.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使得东西欧经济上造成了分裂。同时,西欧经济的紧密联系促进了一体化进程。故选C。A项是政治方面的内容;B项是欧洲一体化开始的内容,与欧洲分裂关系不大;D项是军事政治组织。
点评: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通过援助西欧,恢复发展西欧经济,壮大资本主义阵营同时抵消共产主义的影响;也想着通过恢复西欧经济增强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以遏制苏联。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大规模的运用。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47年3月,杜鲁门在致国会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自由国家”针对“极权政体”采取的举措之一是? ( )
A.支持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建立
B.成立经互会打破经济封锁
C.提出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D.成立华约对抗北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图所示欧洲政治版图的变化反映出的趋势是

A.世界政治全球化
B.世界格局多极化
C.“冷战”愈演愈烈
D.大国控制力削弱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对比两幅欧洲政治版图可以发现,德国实现了统一,捷克斯洛伐克则分裂为两个国家,联系史实可知这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苏东剧变有关。A、B材料不能体现;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C项不正确;材料中欧洲政治版图的变化是苏联对东欧控制力削弱的体现,故选D。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