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统治者大规模地兴修治河工程的根本目的是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改善人民生活条件
C.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D.稳定社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注意题干要求是“根本目的”,统治阶级所采取的任何措施,其根本目的都在于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从西周时期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期的“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王权的加强
B.西周政权被推翻
C.上层建筑发生变化
D.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国有土地制度的典型特征。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因此选D.
点评:井田制: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兴于商,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明清时期国力强盛的主要表现有
①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加? ②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 ?③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 ??④国内生产总值的涨幅长期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明清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走向鼎盛,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在1720-18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但国内生产总值的涨幅长期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的说法不合史实,其他各项正确。故选B。
点评:学习明清时期的历史,要从不同角度分析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但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看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迟缓、中国已经落伍的本质,认识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根本原因;同时还要从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生产工具、统治者的政策和观念等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结合材料及所学回答问题。
圩田岁岁续逢秋,圩户家家不识愁。夹路垂杨一千里,风流图是太平州”。
——(宋)杨万里《诚斋集》
(圩田)虽有水旱绵可救御,凡一熟之余,不惟本境是食,又可赡及邻郡,实近古之上法,将来之永利,富国富民,无越于此。
——(元)王祯《农书》
庆元二年(1196)绍兴当地官员徐次铎奏:“湖田(圩田)之上供,岁不过五万余石。两县岁一水旱,其所捐所放,赈济劝分,殆不啻十余万石,其得失多寡盖已相绝矣。”
——徐次铎《复鉴湖汉》
淳熙十年(1183),大理
参考答案:正面影响:提高粮食产量和国家赋税收入,缓解部分地区人口压力,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井田制瓦解后,代之而起的土地私有制在我国一直延续了
A.200多年
B.1000多年
C.2000多年
D.1500多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土地私有制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