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58年某领导到江苏视察中稻丰产试验田,他问党委书记:“亩产可以打多少?”回答说:可以打1万斤。领导说:“1万斤,还能再多吗?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搞深翻,还能多打些。”产生这一认识的原因是? [???? ]
A、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精神振奋,斗志昂扬,生产积极性高
B、当时国家领导人对农业特别重视,提出“以粮为纲”
C、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有了正确的认识
D、人们为发展生产力而夸大了主观意志的作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其确立是在 [????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十五大
D、中共十五大、十六大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新中国工业化进程开始时的主要特点是 [???? ]
A、合理调整工商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
D、优先发展重工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大会上说,中国共产党在85年里干了三件大事,第三件大事是指
A.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B.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84年5月,中华人民共国国务院发出的67号文件中规定:国有企业在完成指令性计划以后,超产部分的价格允许在不高于计划价格20%的范围内浮动。对此正确认识有
①显然带有鲜明的计划经济特征????②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产物
③不利于调动国有企业的积极性????④使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一定的生存空间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从题干的时间信息,可知当时社会背景,“指令性计划”应一种计划经济,因此,双轨制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这是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象,反映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情况,它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是有利于调动国有企业的积极性。因此①②④正确③不正确。故选D。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城市改革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摸着石头过河,在80年代中期确立了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目标,这明显是向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阶段。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进入了快车道。与此相关的知识有改革的背景、成就等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