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世纪中期,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深入长江中游,进入中国内地,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时,其深入内地最远可到达的通商口岸是
A.福州
B.汉口
C.南京
D.重庆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的空间分布。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的11个通商口岸中,深入内地最远的是汉口,A项不符合题目要求,C项虽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开放的通商口岸,但不比汉口更深入内地。重庆虽在汉口以西,但它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与题意不符,故选B项。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有专家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在于“试图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占中国绝大多
数人口的农民的土地问题”。下列各项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A.金田起义
B.《天朝田亩制度》
C.定都天京
D.《资政新篇》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金田起义只是革命的开始,并没有涉及到生产资料问题。定都天京是正式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也不涉及到土地问题。《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要在中国走资本主义的方案,也同样不涉及到农民的土地问题。《天朝田亩制度》的实质是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变成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老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是我们探究历史的珍贵资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1)图①与哪次列强侵略战争有关?该条约的签订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4分)
(2)请说出图③出现的时间及“乔”开怀大笑的原因。图④出现在哪一年及主要原因。(4分)
(3)上述图片
参考答案: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小问从图①的《辛丑条约》的签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条约的签订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结果;该条约的影响有多项内容,但要注意题目明确要回答的是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所以答案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小问从图③中“乔的笑”可知“乔”是指乔冠华,之所以笑,是因为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从图④中“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可知,这是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所以香港回归,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第三小问从图①中可知这一时期的外交是屈辱外交,从图②③④中可知这一时期的外交是独立自主的外交,这是新中国的外交与晚清政府最大的不同。第四小问从图①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可知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从图④中“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可知只有国家强大才能维护国家主权。
点评:本题以四幅图片为切入点,考查晚清政府与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不同的外交政策及成果,说明外交政策的制定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其外交成果是由国家的综合国力所决定的,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导致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此结论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维新变法运动
D.义和团运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瓦西德说的,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他是八国联军的统帅,意为仍需扶持清政府“以华治华”。因为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使西方殖民者想把中国完全沦为殖民地的阴谋破产了。D正确。故本题选D。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
B.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反映了农民土地要求,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C.它废除私有制,建立"人人不受私"的平均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得到农民拥护
D.它最后无法实施是因为平均主义违背社会发展方向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天朝田亩制度》性质: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进步性: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局限性: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违背了农民小生产者的愿望,根本无法实现。因此C叙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点评:《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区别。
(1)背景不同:《天朝田亩制度》制定时,太平天国运动正处于蓬勃发展之时;《资政新篇》提出时,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形势已逐渐逆转,悲壮的防御战已经开始。
(2)经济主张不同:《天朝田亩制度》企图在小农生产的自然经济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实行绝对平均主义;《资政新篇》则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
(3)群众基础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广大农民平等、平均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理想化,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资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玕根据自己在香港等地接触到的西方文化及自己了解的情况写成的,它不是农民意识的产物。
(4)作用不同:《天朝田亩制度》中“有田同耕”这一极富鼓动性的口号,对于渴望得到土地的广大农民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资政新篇》则因为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所以农民对这一纲领反应不积极。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