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王阳明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之所发处便是行,一念不善,便是恶行”。对该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目的是为了加强人的道德修养
B.体现了“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学说
C.正确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D.认为良知是存在人们心中的天理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材料中“心之所发处便是行,一念不善,便是恶行”的文字信息说明王阳明没有真正认识到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故本题选择C。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一位代表说:“小国管理着东河岸边美丽的建筑物(联合国总部),两个大国管理着世界其他地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第三世界的力量尚不能限制大国行动
B.大国和小国按实力有具体的不同的分工
C.第三世界拥有发言权,但霸权政治仍然存在
D.小国对冷战无可奈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20世纪60年代起,大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小国)加入联合国,给联合国注入了新的活力,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系列支持民族独立和反对种族歧视等方面的宣言。但当时的国际局势特点则是美苏争霸。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5分)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民族复兴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
参考答案:(1)主要因素:汉代儒家思想确立了正统地位;中央集权制度的确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影响观念的因素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三个方面来考虑。思想上,汉代儒家思想确立了正统地位;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完善;经济上,两汉社会经济的发展(或国力的强盛);社会贫富分化。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魏源在《海国图志》的附录中强调“中国生齿之繁,无国可比,固为东方人主”“1865年清政府总理衙门编纂《万国公法》”“甲午战后,在进化论观念的影响下,维新人士指出“强者为刀俎,弱者为鱼肉””中可以概括近代中国对“世界意识”的认识历程。第二小问要注意时间限定。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1958年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或学校的录用证明”“1984年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或在乡镇事业单位长期务工的,公安部门应准予落常住户口,统计为非农业户口”“1990年“农转非”政策放开”中可以得出建国后户口制度逐渐放松的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一变化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强调指出,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这项制度的初步建立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规定政协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C.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使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D.198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建国初期的政治制度,其中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1949年的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就已经初步建立,在1954年宪法中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所以A表述错误BCD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 A C D不对,这三项体现的是伦理道德方面;B符合,体现了朱熹的认识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读书、学习、考察等方法探究理,体现了认识方法上有一定的科学性。 点评:用表格法识记知识。 宋明理学 内容 代表人物 生活时代 主要内容(思想主张) 哲学范畴 程朱理学 ①程颢、 程颐 北宋 ②天理(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人伦者,天理也”;“格物致知” ④客观 唯心主义 朱熹 ③南宋 理之源在于天理,“存天理,灭人欲”; “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陆王心学 ⑤陆九渊 南宋 ⑥“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主观 唯心主义 王阳明 ⑦明朝 ⑧“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