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学者雷海宗指出:春秋时代的战争都有各种繁文缛节,大国相互之间并无吞并的野心,对小国也多只求服从,不求占领。到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在乎攻灭对方。这种变化说明
A.分封制进一步崩溃
B.宗法制崩溃
C.“仁政”思想消失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春秋时期还没有中央集权的思想和制度,所以材料中的"只求服从,不求占领"是分封制下的一种心理;而到战国时期"攻灭对方"则是能反映分封制在春秋基础上的进一步崩溃。宗法制是反映血缘关系的制度,与题意无关,故B排除;C项中的"仁政思想"在战国时期刚刚出现,与史实不符,故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应该强调的是服从,所以D与题意不符。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订父祖官爵、门第。此后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三省六部制实行
C.察举制的完善
D.科举制的推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隋唐以前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选官的依据是门第高低。隋唐时期选官制度主要是科举制,依据考试成绩和才学,因此选择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钱穆在《秦汉史》中说:“要之汉初政局,大体因袭秦旧,未能多所改革。此由汉廷君臣,多起草野,于贵族生活,初无染习,遂亦不识朝廷政治体制。又未经文学诗书之陶冶,设施无所主张。而遽据政权,急切间惟有一仍秦旧,粗定规模。而其恭俭无为之精神,则实足以代表当时一般社会平民所要求,其所由与秦政绝异其趣者正在此。”钱穆认为汉承秦制的主要原因是:
A.秦朝制度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B.汉初统治者大多出身平民
C.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
D.一般社会平民所要求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此由“汉廷君臣多起草野、不识朝廷政治体制、未经文学诗书之陶冶”等字眼均足以证明汉承秦制的主要是因为汉初统治者大多出身平民,缺乏相应的知识、相应的学问才不得不继承秦朝的制度,另外,汉承秦制并不是一般社会平民所要求的,“恭俭无为之精神”才是一般社会平民所要求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的主要原因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古今中外,无论是东方古国,或是近代西方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下列具有此类性质的文献或制度是
①秦汉郡县制 ②“十二铜表法” ③英国《权利法案》 ④美国《1787 年宪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秦汉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美国《1787 年宪法》采取联邦制,加强中央集权,故①④正确。“十二铜表法”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英国《权利法案》是对王权限制的法案。故②③不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秦郡县制;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联邦制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辩,其核心是
A.根本目的之争
B.治国方略之争
C.新旧道德之争
D.政治体制之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项可比点为根本目的,他们都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C项可比点为道德,他们都主张坚持中国传统的道德;D项可比点为政治体制,他们都主张实行君主专制统治。在治国方略方面有所不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