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明清时期,中国人仍然以米、麦为主要粮食。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3亿多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近代以前,中国解决人多粮少的最主要的方式是
A.发展租佃经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B.进一步深化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C.在全国广泛种植国外高产农作物
D.发展工商业,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近代以前,中国解决人多粮少的最主要的方式是就是靠精耕细作,明清时期更是如此,进一步深化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发挥到顶点,据说连皇帝康熙都亲自春耕,当然不是发展工商业,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中国解决人多粮少的最主要的方式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1069年北宋的基本财政状况如下表格信息反映了北宋
年财政收入
| 年财政支出
|
6300-6800万缗
| 军费
| 约4800万缗
|
官俸
| 约1200万缗
|
皇室
| 约720万缗
|
祭祀
| 约325万缗
|
岁币
| 75万两绢
A.财政支出逐年增加 B.对辽和西夏战争赠款较多 C.财政入不敷出 D.财政支出大体平衡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料阅读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中的表格中没有体现逐年的变化,故A项错误;表中军费也没有说明用途,故B项错误;表中年均收入6800万,而支出年均为近8000万,显然入不敷出,故C项正确。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历史背景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 ②燕国都城是北方的商业重镇 ③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④各诸侯国经济交流没有障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题是2011年北京市文综12题的改编题,属材料解 析型。根据常识,战国时期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是北方游牧地区,故从材料“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可知①说法正确;结合所学,战国时期燕国都城蓟即北京地区,故材料“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可知战国时期燕国都城蓟商品交换频繁,故②“燕国都城是北方的商业重镇”说法正确;从材料“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可知在燕国出现其他诸侯国的货币,故③“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说法正确;从材料中出现众多的诸侯国货币,可知当时经济交流中起码面临币种混乱的交流障碍,故判定④说法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中国人多地少,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非常发达,以下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的耕作方法和耕作制度是?( ) ①推行代田法 ②实行稻麦轮作或一年三熟制 ③实行土地公有 ④实行集体耕作
A.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代田法是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即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①符合题意;实行稻麦轮作或一年三熟制的耕作技术制度,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②符合题意;③是土地制度,④是劳作的方式,都不能提高土地利用率,排除③④。故正确选项为B项。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耕作方法与制度 点评:解答本题有效信息是:提高土地利用率。①②的耕作方法与制度可以在同一块土地上重复和最大化的使用土地,而③是土地的所有的问题,④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并不能提高土地利用率。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与雍正的这句话观点不一致的是 A.“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禁商办、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雍正强调的是以农为本,工商为末,分析各个选项,“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意思是只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视农业,老百姓才能富裕、才能安居乐业,A不符合题干要求,B和D表达的都是对商人穿衣、乘车的限制及经济上的盘剥,得出商业被视为末业,与雍正意思一致,排除。而C项意思是历代士儒们不体察国情民情,认为工业和商业是所有产业中最不重要的,妄加批判压制工商业,这是在批判重农抑商,答案为C。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传统经济政策——重农抑商的理解,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各个选
本题难度: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