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他可以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关于上述材料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在全世界建立起来
B.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
C.这体现了英国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
D.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53年6月5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说:“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当前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战争与和平、民主与反民主、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以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四个方面。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这表明新中国(??? )。
A.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敢于打破意识形态对外交工作的限制
C.外交工作迎来宽松的环境
D.外交工作在国际社会取得重大的影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依据材料“1953年、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可知当时的国际形势是两极对峙,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A、C错误;D项材料没有体现;“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表明新中国敢于打破意识形态对外交工作的限制,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是这种政策的体现。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以下是雍正帝关于垦荒的两道上谕:
材料1? 1729年,雍正帝指出:“向来开垦之弊,自州县以至督抚俱需索陋规,致垦荒之费浮于买价,百姓畏缩不前,往往膏腴荒弃,嗣后各省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地方官不得勒索,胥吏亦不得阻挠。”
——《世宗宪皇帝圣训》卷25
材料2? 1735年,雍正帝下令指出:“各省开辟荒地……其中多有未实,或由督抚欲以广垦见长,或由地方有司欲以开科之多迎合上司之意,而其实并未开垦,不过将升科钱粮飞洒于见在地亩之中,名为开垦,实则加赋,非徒无益于地方,并贻害于百姓也。”???——《皇清文献通考》卷4
回答:
(1)依据材料1指出:到雍正时清初的垦荒中出现了哪些不良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反映清初垦荒中存在哪一弊端?出现这种弊端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评价雍正帝的垦荒措施。
参考答案:
(1)不良现象有:垦荒费用高于地价;百姓对垦荒畏缩不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围绕雍正帝时在垦荒问题上的不良现象组织材料。答题时首先应阅读材料,提取不良现象的表现、原因等有效信息,注意材料中给定的新情景——清初作为休养生息政策的垦荒在个别地方官吏的破坏下,变成贻害百姓的政策,本题答题要联系教材中清初的经济政策,但要灵活结合材料。回答第三问时,注意问题的落脚点落在雍正帝身上,所以可以从正面肯定回答。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法制论著或法律文件对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A.《权利法案》《论法的精神》《人权宣言》《法国1791年宪法》
B.《论法的精神》《人权宣言》《民法典》《1917年墨西哥宪法》
C.《权利法案》《社会契约论》《独立宣言》《法国1791年宪法》
D.《权利法案》《人权宣言》《民法典》《1917年墨西哥宪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考查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论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是理论著作,而其他的则具有法律效力。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为什么一个前现代世界长期发展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的转变过程中如此步履维艰、艰险迭起呢?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基本观点: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认为主要是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渗透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的,“侵略——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
——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关于中国现代化被延误原因的其中一种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此题为开放型题,只要求学生选取一种观点作答即可,要求考生论述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学生可以选择任何一种观点进行分析。如果选择外因论,主要是从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的角度进行分析,外国的侵略是中国的社会遭到巨大的破坏,中断了中国的独立发展的进程,中国的近代化受到严重的阻碍;如果选择内因说的话,主要是从中国的内部原因进行分析,可以从中国的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化所需要的资金欠缺等角度进行分析。要求考生论述观点明确,坚持史论结合,语言条理清晰,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中国创造了灿烂的古代的文明,在向近代化的过渡中逐渐的衰落了下来,被西方超过。中国为什么没有把握好古代文明发展的机遇最早的进入到近代社会呢?现在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近代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应该都是其中的原因。中国的近代化内无相适应的传统文化,外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得中国的近代化“被耽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