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一语的只能是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农桑辑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考察学生对这几本农书的掌握。只有《农政全书》属于明朝的。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 ]
A.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
C.皇帝制???????????
D.郡国并行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上述材料说明
A.中央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督察
B.职事官名衔与其职事分离
C.权力制约,完善监察制度
D.弹劾是古代一项重要权力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从题干中“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
者”可知皇帝任命宰相去监督监察机构,从而更好的发挥监察机构的作用,故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对
监察机构的监督,A,D两项在材料中为体现,故排除;宋朝实行职事官名衔与其职事分离的制度,且材料
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而又设之监司,设之督抚,以为如此,守令不得以残害其民矣。不知有司之官,凛凛焉救过之不及,以得代为幸,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A.体现了“寓封建于郡县之中”的分权主张
B.主张将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C.体现了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
D.提出了君臣平等的民主启蒙思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有材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可知作者认为不论是分封制还是郡县制都存在弊端,“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藉此减少中央集权之弊。在顾炎武看来,中国贫弱的原因,在于地方和社会未得到充分发展;而地方和社会得不到充分发展的原因,在于君主有私心,要把一切权力收归己有。顾炎武“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办法是地方分权。故选A项
点评:在解答文字性选择题是要分三步走:一定: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二划:抓住关键词,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唐高宗时,三朝元老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完整的法典,颁布前的草拟政令首先出自(???)
A.尚书省
B.门下省
C.中书省
D.皇帝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唐代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草拟权,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为执行机构。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