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金史》记载:“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进无迹,甲铁皆透。”这段材料描述的科技成就是
A.指南针
B.印刷术
C.火药
D.造纸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一位科学家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铭文:“他以神一般的力量……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这位科学家及其贡献是 [???? ]
A、牛顿的力学体系首次把天上和地上的物体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中
B、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对生物学的第一次伟大综合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首次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D、普朗克的量子假说最早揭示了微观世界的认知规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5分)我国古代医学发达,中医中药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
参考答案:
(1)观点: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医者还要有高尚的医德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主要观点从材料一中“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概括出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从材料一中“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等信息概括出医者还要有高尚的医德。
(2)原因可以从材料二中“从宋太祖开宝年间开始,北宋政府和私人都编辑和刊印了医药学或医方的书籍”可以概括出政府的重视;从材料二中“从唐代以来,中国和阿拉伯之间的交通贸易日益频繁”可以概括出中外交流的影响;从材料二中从“医官王惟一设计用铜铸成人体模型,刻画经穴,标注名称,铜人的铸造是北宋医生在医学上的一大贡献。”可以概括出医学家钻研的贡献,从材料二中“北宋末年所编刻的《政和经史证类本草》新增药品628种”“北宋初年的医书都是辗转传抄的”联系所学知识可概括出印刷术推广的影响。
(3)结合第一问的答案和材料一的信息可以概括出德才兼备的重要性;从材料一中“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概括出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精神;从材料三中“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环境、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人的五脏与五体,九窍、五声等相互联系”概括出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从材料三中“中医还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提醒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防病于未然”概括出防重于治的辩证观。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依据你的相关知识,判断下列邮票是为了纪念谁而发行的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传”。其中“东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1975年出版的《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明代以前,世界上重要的创造发明和重大的科学成就大约300项,其中中国大约175项,占总数的57%以上,其他各国占42%左右。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研究后指出,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学22项、天文历法气象25项、地学25项、化学9项、农学25项、机械
参考答案:(1)成就:我国对彗星的记录;张衡关于地球是圆形的见解;僧一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是考察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第一问先列举古代中国两项领先世界的天文学成就即可,再注意材料信息“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学22项、天文历法气象25项、地学25项、化学9项、农学25项、机械7项、水利7项、轻工8项、兵器8项”等得出特点;最后归纳原因。
第二问先是分析三大发明即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对西方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影响;然后分析中国社会当时阻碍进步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角度展开。
点评:材料式问答题材料来源广泛(典籍、文件、图表、碑刻等),浩如烟海,设问方式多样,答案不拘泥于教材,又不完全脱离教材。它要求考生把教材内容“活化”,应用到题目所设的新情境中,分析回答。因此,猜题估题的侥幸心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在这种题型面前都寸步难行。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