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根据这一定义,中华民族开始于
A.黄帝时代
B.秦
C.汉
D.清
2、判断题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历史现象反映出本质是
A.诸侯国帮助周王室巩固统治
B.周天子把权力下放给诸侯
C.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D.周王室文化衰败军事落后
3、选择题 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B.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军机大臣
C.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
D.军机处的设立者是雍正帝
4、判断题 (25分)现在中国的每一级行政区的地名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州郡有时而更,山川千古不易”,行政区划随时代发展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材料一?中国行政区划的产生,经历了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到战国时期,相对完整的行政区划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二?历史时期第一级行政区划存在于一个由虚入实的规律,历代的第一级政区开始都只是虚设的监察机构,后来演变成行政区划,而且历史上主要行政区划的改变,都发生在再次政权交替的混乱时期。历代行政区划主要是第一级政区的变化很大,而作为次级政区的财力和军力则变化不大。
材料三?一般来说,元代以前中国一级行政区划大都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正如《汉书。王莽传》所言:“圣王序天文,定地理,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地方行政区划的最大职能是经济上的职能—组织生产和生疏赋税。政区独立的自然属性瑟经济文化趋势较强,帮往往中央与地方一级政区的矛盾很大,产生割据局面的时期较多,东汉州牧格局、三国鼎立、藩镇割据、五代割据大都据自然之险而独霸一方。
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如江西省跨越南岭,深入今广东境内;湖广行省,将洞庭湖横豆其间,而又跨越南岭,直到今广西。这种划分政区的方法难以形成独立的经济体,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也不利于形成与中央对立的区域文化认同。
——以上三则材料摘编自兰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行政区划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的历史背景。(4分)并回答“分土而治”和“分民而治”分别具体指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一级行政区划演变呈现的特点。(4分)并运用从秦到明清的史实加以说明。(6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元代前后划分一级行政区的主要原则有哪些不同?(4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各自的优点。(6分)
5、综合题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13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
材料二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在边境地区设置)、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
材料三 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1382年(洪武十五年)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号“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可立决。……明太祖……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