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斯诺他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作为美国的新闻记者,他在华采访的主要地点应是
A.西安
B.吴起镇
C.瑞金
D.延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A排除,西安属于国民党统治区,也非统治中心;B不对,这是红军长征途经的地区;C不对,瑞金是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点,而且在江西,也不符合“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的说法。长征后中共中央迁至延安。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因此D符合题意
点评:观近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中的材料型历史选择题,其所呈现的主要特点有:(1)材料情境化。在近年的文综能力测试中,出题者通过引入文字材料、图表、图像创设试题情境,把考查内容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试题材料的情境化既能体现考查内容的实际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考查的目的;同时也增添了试题的趣味性。(2)考查知识能力化。文综能力测试是以能力立意的考试方式,因此在设题时,为避免考生对教材的死记硬背,所提供的材料基本都是教材之外的;在材料的选择上,主要以文字为主,辅之以图像、表格、数据等,从多角度对考生进行能力考查;从所考查的知识来看,不是简单的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和再现,考生需要在新情境中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对它们进行分析、整合,才能正确作答。(3)考试方向时代化。作为材料型历史选择题,其在设计程度上并未停止于符合史学特点这一高度,而是着眼于考生对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进行具有时代意义的认识和思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关注人类的命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美国政府组织了一次对延安的访问,一位外交官在结束访问时感慨:“中国共产主义的圣徒和先知们住在黄土高坡挖出的窑洞里,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幻想着古怪的阶级妥协和政党联合之神降临,渴望自己能按世界标准得到尊重。”这则材料透露的信息有(???)
①不少美国政治家对中国共产党的廉洁抱有好感?
②这位外交官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政策
③国共内战期间中共和美国的交往并未中断?
④中共此时对待地主比较温和
A.①④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通过材料的分析,“延安”可以知道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过“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和地主关系较温和;外交官对中共的“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抱有好感?
,所以①④正确,②外交官的语气可以看出不是认同的政策③中美在解放战争的关系材料没有涉及。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图2、图3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
参考答案:(1)看法: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成因:英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
A.《南京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
B.《北京条约》;将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C.《马关条约》;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D.《辛丑条约》;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和分析理解能力。题中涉及近代的不平等条约,但最关键的信息是行灭国之实,意思是名义上为了保全,但实际上是想更深入地消灭中国,根据相关条约内容,D项的内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该图是某博物馆馆藏民国时期四川一女子小学发给学生的毕业纪念品——木兰彩瓷笔筒。从图中信息可推知校方的寓意最可能是鼓励学生:??????????????????????????????????????(????)

A.投笔从戎,参加北伐
B.参加红军,反对围剿
C.效法古人,抗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调动知识说明问题的能力。从图中“民国二十七年”即1938年可知是抗战时期。故C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