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
平等待遇。”“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主要指的是
A.封建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的抵制
B.清政府闭关锁国,讲究夷夏之辨
C.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D.清政府禁止国人出海贸易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耱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夸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湖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地则“得价二倍
参考答案:(1)特点:国内市场区域性特征明显;海外市场拓展;对外贸易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下列言论能够反映我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政策的是
A.“是故工商盖皆本业也”
B.“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C.“乡农卖丝争赴市(场)”
D.“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A是工商皆本,B是重农抑商,C是商业发展,D是反对抑商,由此可知B是正确的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60分)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晚明时期社会流动频繁,是一个“善变”的社会。嘉靖年间的一位给事中凭借他在做官的具体观察,分析了其中的缘由。他说:“大约豪宦连田阡陌,其势力足为奸欺,而齐民困于征求,顾视田地为陷井,是以富者缩资而趋末,贫者货产而僦庸”。
随着社会力量发生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如道士、医者、卜者、星命、
参考答案:
(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政府的人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1)此问应该结合材料,类似的问题都要仔细的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特别注意材料中的分号、句号等。(2)此题是考查明代晚期的中国和英国的不同,也是要依据材料作答,注意在回答是不要摘抄原文。可先列一个提纲,进行比较。相同点主要是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新的阶级关系和经济关系这个角度进行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列言论中不能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
A.“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B.“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末也”
C.“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D.“工商皆本”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