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2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都省)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某地方出了事,就由中央宰相府派一两个人去镇压,行省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 ……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并指出其渊源。(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县”设立的意义。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11分)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实施行省制的原因,并分析其得失。(6分)
参考答案:
(1)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分)渊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1)考查了学生分析和解读材料、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阐释事物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汉初实行的政治制度的了解和掌握。从材料中“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可知汉初实行了皇帝制度;材料中还提到“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可知汉初采取了三公九卿制;从材料中“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可知汉初实行了郡县制。而这些制度都是在秦朝就已经确立和实行的制度,故渊源是“汉承秦制”。
(2)此问考查了学生分析和解读材料、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相关背景知识和结果的了解掌握。秦朝实行郡县制后,官员主要是中央任免,并有考核的制度,不能世袭,这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建立了官僚政治体制。从材料的第一句话“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可知刘邦为了避免汉朝像秦朝一样二世而亡,采取了分封王侯的制度;材料的后半部分叙述了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在其封地上有两大特权,“自置吏、得赋敛”,即诸侯王和列侯在封地上可以任命官吏和收取赋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王的权利过大,后来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3)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分析史料回答问题的能力。根据“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可以得出主要是为了统治中国人,同时也说明其疆域的扩大。第二个小问则是从两个方面来回答,考察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从这句话中就可以得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句话中则是压制地方,造成地方无权的倾向。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影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周代宗法制情形可从古代经典中约略窥见,如《仪礼·丧服·传》:“大宗者尊之统也,大宗者收族(按,指团结族人)者也,不可以绝”,“异居而同财,有馀则归之宗,不足则资之宗”;又如《礼记·曲礼》:“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材料主要表明周代早期:
A.血缘凝聚力受到地缘成分的影响而崩解
B.宗法制的特色是父系与嫡长子继承制
C.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祭祀)受宗法力量支配
D.丧服制度和行为规范弱化了血缘认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A项错误,西周早期是宗法制和分封制实行的鼎盛时期,西周后期开始受到破坏;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嫡长子继承制的内容;C项正确,材料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三个方面分析了宗法制在社会中的影响;故选C。D项错误,材料未体现。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形容 秦代的皇帝制度:“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由此可见,该政治制度突出的特点是[???? ]
A.部族色彩浓厚
B.权力高度集中
C.皇帝非常勤政
D.等级制度森严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 )
A.“削藩”
B.颁布“推恩令”
C.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D.平定七国之乱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推恩令的实行削弱了王国的控制的版图,从而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故选B。A项的实行引起了七国之乱;ACD项是在实行推恩令之前实行的,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王国的实力问题。
点评: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随着王国力量的增强,中央的控制力越来越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王国的势力。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宋太祖时期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的努力也需要把握。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唐、两宋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比较表
| 汉朝
| 唐朝
| 两宋
|
路线
| 从今天广东东南亚和南南亚。
| 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可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相通。
| 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
|
管理
| 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侯官。
| 唐玄宗在广州设市舶司后,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南海贸易。对朝贡使团则只准许使者及随从二人入京觐见。
| 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
|
货物
| 汉武帝时有外国使者来进献,汉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
| 主要货物为丝绸、瓷器、漆器等输出品及胡椒、香料、珠宝象牙等输入品。
| 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根据材料,提取关于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说明。(12分)
参考答案:信息1,后代路线比前代更发达。(1分) 说明:汉代可达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阅读材料,归纳材料中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信息:后代路线比前代更发达;朝贡贸易转化为市舶贸易,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政府对丝绸之路的管理越来越规范。同时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上述信息分别作出阐释说明。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商业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