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而又设之监司,设之督抚,以为如此,守令不得以残害其民矣。不知有司之官,凛凛焉救过之不及,以得代为幸,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A.体现了“寓封建于郡县之中”的分权主张
B.主张将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C.体现了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
D.提出了君臣平等的民主启蒙思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有材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可知作者认为不论是分封制还是郡县制都存在弊端,“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藉此减少中央集权之弊。在顾炎武看来,中国贫弱的原因,在于地方和社会未得到充分发展;而地方和社会得不到充分发展的原因,在于君主有私心,要把一切权力收归己有。顾炎武“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办法是地方分权。故选A项
点评:在解答文字性选择题是要分三步走:一定: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二划:抓住关键词,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汉初“反秦之弊,与民休息”,实行轻徭薄赋慎刑措施,下列有关这些措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指导思想是道家思想
B.目的是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C.措施有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等
D.结果使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加强了中央集权,解除了北方的边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周礼记载:“天子用九鼎”,但考古人员在春秋时期的诸候墓中发现也有九鼎,这说明当时(???)
A.诸候争霸,胜者为王
B.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C.尊王攘夷,号令诸候
D.大国诸候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方式不尽相同。其中,在农民战争基础上创建的王朝是
A.秦朝
B.隋朝
C.宋朝
D.明朝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秦朝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通过兼并战争建立的,隋朝和宋朝都是由外戚或者大将篡权建立的王朝。只有明朝是由参加元末农民起义的农民领袖朱元璋建立的朝代。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
——《乾隆实录》
材料三?“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一….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 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刭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作者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权从未旁假”的理由。(2分)
(3) 据材料三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 (4分)
(4)结合明清相关史实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2分)
参考答案:
(1)君主制度导致社会动乱、矛盾激化(或反对君主专制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1)在黄宗羲看来,君主是天下之大害,把天下有利的事情归于自己,把天下有害的事情推给别人,把自己的自私自利认为是给天下人的大公无私,把天下看做自己的产业,世袭传承。所以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上儒学有了的新发展,心学、理学逐渐走向极端。
(2)雍正设立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军机大臣品级不高,都由皇帝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官员任免、生杀夺予,由皇帝一人决断。
(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