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在实现宏观经济规划方面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很多弊病。其中“弊病”不可能表现在
A.政治民主的强制性
B.社会制度的滞后性
C.思想理论单调划一
D.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在政治方面的表现就是权力高度集中,故A项符合,排除;思想方面的表现就是思想理论单调划一,故C项符合,排除;经济方面的表现就是排斥市场,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故D项符合,排除;社会主义制度是先进的社会制度,故B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出现过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标志这一局面结束的事件是[???? ]
A.二月革命的爆发
B.《四月提纲》的提出
C.七月革事件的发生
D.十月革命的胜利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列宁在《19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一文中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并认为,“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下列哪一政策体现了列宁以上主张(??)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土地法令》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A不对,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就是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与题干“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不符;C不对,《土地法令》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与题干无关;D不对,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的概念。列宁曾经设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消灭私有制和商品经济,B符合题意。
点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特殊历史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2)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3)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度提供了一种尝试;(4)实践证明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道路。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阶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粮食立即无条件地送给粮食的收集中心。
材料二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负担的国家义务,交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交换工业品和农产品。——以上选自《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粮食税是从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
参考答案: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进社会主义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
本题解析:本题是具有历史与政治综合特点的材料解析题,主要训练学生阅读材、从材料中提出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主要抓住“征粮”、“与其余粮食……中心”,就可以推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由此联系教材说原因。第(2)抓住“交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交换工业品和农产品”,可以推出“新经济政策”。第(3)、(4)问解答的关键是坚持“生产力标准”。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徐隆彬在《赫鲁晓夫执政史》一书中说:“大力推广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的要求之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由于很多地方因生产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据此可以看出赫鲁晓夫时期( )
A.把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B.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发展
C.斯大林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D.农、轻、重发展比例严重失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还是利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而不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这说明斯大林体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故选C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