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鞭打春牛”是我国立春重要的民俗活动,见下图。据考证,这一风俗,在周代已经出现,《周礼·月冷》中的“出土牛以送寒意”就是最早的记述。“鞭打春牛”的活动,反映了

A.我国古代对牛的高度重视
B.牛耕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并推广
C.牛妨碍了农业生产
D.生产方式对生活习俗的巨大影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荀子·富国》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这表明我国是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B.古代中国土地兼并严重
C.通过精耕细作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D.铁农具和牛耕被广泛推广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但北周武帝曾一度灭佛,范缜著《神灭论》斥佛,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A.佛教不符合少数民族风俗
B.危及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
C.佛教与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冲突
D.寺院经济的存在影响了政治统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政治与思想文化的关系)分析问题的能力。封建统治者扬佛或毁佛的根本着眼点是维护其封建统治,能抓住这一点,从这一角度和高度去认识问题就不难理解他们时而宣扬佛教,又时而打击佛教的原因了。思想文化是服务于政治的,思想文化有利于封建统治即被得到重视宣扬,反之会被封杀。北周武帝时,因为北周时僧尼大增,而僧尼有免役调、租税和特权,寺院经济严重影响官方利益,北周武帝下令没收寺院财产,让僧尼还俗,还焚毁佛经、捣毁佛像。可见,北周时,寺院经济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当时的政治统治。因此本题正确答案应选择D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引自《吕氏春秋》)确切地讲,材料用神农的话指出了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C.井田制瓦解的必然性
D.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则天下或受其饥矣”、“ 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所以见致民利也”体现了耕织的重要性,材料中没有提及商业故看不出对商业的抑制,A不对;C与材料无关;D的脆弱性指经受不起挫折;不坚强,应为小农经济在自然灾害、或战争等人祸面前的打击而破产。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在阅读理解材料上,对一些概念的理解也易出错,如“必要性”“ 必然性”“ 脆弱性”“ 重要性”等不能正确区分。小农经济还可考查其特点和地位等。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唐玄宗《禁官夺百姓口分永业田诏》曰:“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违法买卖……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以下对这一记载的说法不确切的是(???)
A.当时土地兼并问题严重
B.官僚地主采用地租剥削方式
C.土地兼并影响唐朝安定
D.推行按土地资产纳税的制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