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列是《通典》天宝八年(749年)统计的河北道、河南道(唐玄宗时按山河地形,分全国为十五道)各仓所储粮食量表(注:各仓储粮大致反映当地粮食产量)。从表中能反映出的信息是(???)???????????????? (唐朝时,正仓储州县粮食,义仓备灾荒时的不足,常平仓均粮价的贵贱。)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该表是历代关中地区郑国渠白渠的灌溉面积统计
|
时代
| 西汉
| 唐永徽中
| 唐大历中
| 北宋中
|
灌溉面积
| 44500顷
| 10000顷
| 6200顷
| 2000顷
对表所反应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渠床泥沙淤积,功能削弱??? B.经济重心南移,关中地区农业地位下降 C.统治者疏于治理,河渠荒废 ? D.黄河的长期泛滥而大多湮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灌溉面积在不断减少,这说明该地区农业地位处在下降趋势中, 而关中地区农业地位下降是因为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故选B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敦煌悬泉汉简中见有5户登记了田产,其中郊谷县“宜禾里公孙益,有田一顷四亩”;郊谷县“定汉里张到,田五十二亩”。从这两户田产数量看他们应属于(????) A.地主 B.佃户
C.自耕农 D.商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的核心信息是,公孙益、张到两户拥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封建地主利用政治经济特权,通过兼并可以得到大量的土地,从数量上看土地面积还比较少,因此上面二人不是地主,排除A。佃农是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排除B。《汉书?食货志》记载汉代一个劳动力平均大约种地50小亩,或20.83大亩,合今14.4市亩;每户有田100小亩,或41.66大亩,合今28.8市亩;每口占田20小亩,或8.332大亩,合今5.76市亩。古代一顷等于五十亩,公孙益拥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中国古代农业领域里个体生产逐步取代了集体耕作,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均田制的颁布 B.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C.郡县制的普遍推行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题干给出了时间提示——“公元前5世纪”,要求选择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公元前5世纪正值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推动了耕作方式、土地所有制、剥削方式和阶级关系等一系列变化,故B项符合题意。A是北魏时开始推行的,C是秦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D是原因但不是主要的,故B、C、D均应排除。答案为B。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通常原则——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古书记载,有先贤“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说明中国出现了 A.原始商业 B.制定了历法 C.原始农业 D.城市兴起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制耒耜,教民农耕”可以很容易的看出这是出现了原始的农业。故选C。A项体现的是交换关系,材料并未体现;B项是对材料的断章取义的认识,材料中的天时等信息不是指的历法;D项材料也未体现。 点评:古代传说,神农氏教民耕作,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当然,原始农业是由原始采集业进化而来的。原始农业产生后即产生了南北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与此相关的古代农业的特点和发展历程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