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0世纪20年代,美国和日本之间矛盾冲突的主要表现是?(?)
A.国际联盟的领导权问题
B.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利益
C.对德国赔款问
D.争做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要注意审题,因为时间是“20世纪20年代”即一战后,日本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发生了冲突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唐朝和西汉都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唐朝和西汉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采取了哪些相似的措施?
(2)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有哪些新措施?
(3)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民族关系的基本认识。
参考答案:(1)相似措施:①在少数民族区域设行政机构管辖:西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在西南地区设郡县;唐朝在西域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②采用和亲政策:汉高祖开始实施与匈奴和亲政策,汉元帝时有王昭君和亲;唐朝有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与吐蕃赞普和亲。③加强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时期把内地的铸铁、凿井技术传到西域;唐朝把养蚕、种菜技术传到吐蕃。④征讨在边疆侵扰的少数民族贵族:西汉武帝时,三次大规模地反击匈奴战争获胜;唐朝太宗里,派兵打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
(2)新措施有:在边疆封少数民族首领为王,管理当地事务。如封皮罗阁为云南王,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等等。
(3)基本认识:①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由许多少数民族结合而成的大国。②各民族间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再认再现汉唐时期民族关系的相关知识的能力;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民族政策来说明问题的能力。解答第一问要求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汉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并从中归纳出两朝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采取的相似措施,不难发现两朝在四个方面存在共同之处即在少数民族区域设行政机构管辖、采用和亲政策、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和
征讨在边疆侵扰的少数民族贵族等;第二问只要学生进行比较后就很容易发现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的新措施主要是对在边疆封少数民族首领为王,管理当地事务;回答第三问应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和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方面进行说明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光绪二十年,英商将纱机两万锭运达上海,准备投入生产,清廷不准。第二年……英商据之以争,清廷只好允准。省略处内容最有可能是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B.清廷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C.中国准忝设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D.大清国允定各使馆境界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明确规定日本可在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此时英国完全可以援引其在鸦片战争之后从中国攫取的“片面最惠国待遇”也在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样《马关条约》的签订实现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方式上的转变即由商品倾销向资本输出的转变,答案选C,A 项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B项与题意无关,D项发生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
点评: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的最突出特征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进入较快的发展阶段,但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中国经济自发发展的结果而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被迫开始的,由于逐步卷入西方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中国经济发展中呈现出浓郁的半殖民地色彩。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英国外交家艾登在一次国际会议中说:“当今世界,解决任何重大国际问题,都不能离开中国和周恩来。……你们早晚都会清楚,周恩来是个不平凡的人。这次会议可能是 (?)
A.波茨坦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联合国成立大会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英国和中国都参加了这次国际会议;结合所学知识,A项波茨坦会议中中国没有派代表参加,故排除;C项万隆会议是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英国没有参加这次会议;D项联合国成立大会,开始于二战末期,中英两国都参加,当时中国是由国民政府派出代表参加的,故排除。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909年,由严复翻译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名著《法意》(即《论法的精神》)第七分册(也是最后一册)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问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其(清政府)法与令如猬毛而起……(游欧时)尝入法庭,观其听狱,归邸数日,如有所失……非徒司法折狱之有术……有辩护之律师,公听之助理,抵暇蹈隙,曲证旁搜。?——严复译《法意》(《论法的精神》)序言
材料二?律之所定为罚锾者,贫富皆罚……惟教育深,故虽细民知自重,知自重,故示之以辱,其效深于以刑也。……自天子至于守宰,皆以一身而兼刑、宪、政三权者也,故古今于国事犯无持平之狱。?——严复译《法意》
材料三?法犹器也,犹道涂也,经时久而无修治精进之功,则格扞芜梗(荒芜阻塞)者势也。……往往见外国一二政利,遂嚣然欲仿而行之,而不知其立法本原之大异。
——严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严复翻译《法意》的主要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严复的法制思想,并逐一评价。(9分)
参考答案:(1)背景:清政府颁布大量法律;(2分)对欧庭审的观摩;(2分)受西方司法制度(辩护律师制度、听证制度、证据制度)的影响。(2分)
(2)内容及评价:主张执法要贫富平等,有利于社会平等;(2分)主张加强法制教育,有利于提高民众法制意识和素质;(2分)专制是导致动乱的根源,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2分)主张认为法律要与时俱进,反对照搬外国法律,有利于社会民主法制进程,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法律体系。(3分)
本题解析:考查近代中外的民主思想。(1)可以从材料一直接概括,注意材料中的省略号,进行分点答题。(2)中的严复的法制思想可以从材料中直接归纳;评价则可以根据思想的内容从实践和理论来进行全面评价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