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英国历史学家J.R.格林说“七年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的—个转折点,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七年战争对英国历史产生的影响有
①夺取了西属美洲贩卖奴隶的专卖权?②取得了对印度的完全控制
③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依据所学知识,1763年,英国获得了英法七年战争的胜利,并签订了《巴黎和约》夺取了西属美洲贩卖奴隶的专卖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英国取得对印度的完全控制是在19世纪中后期。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邓小平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请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哪些新兴工业部门?请各举两例(4分)
(2)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分别有什么影响?(4分)
(3)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哪些突出特点?( 答出3点)(9分)
参考答案:
(1)第一次工业革命有新兴棉纺织业、机器织造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二次工业革命有电力工业、汽车工业、化学工业、通讯工业等。每一次对应任写其中两个。((2)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科技与生产真正紧密结合;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导;在几个国家同时发生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成就,联系史实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有新兴棉纺织业、机器织造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二次工业革命有电力工业、汽车工业、化学工业、通讯工业等;第(2)问,考查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联系史实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3)问,注意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开始的领域、开始的国家等方面来考虑。
点评: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相同点:
①两次工业革命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②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代工厂制,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了公司制、垄断制。③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不同点:
①与科学技术结合的程度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自然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相结合。
②产业结构侧重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主要任务是在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中,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重工业为重点,其主要任务是改造、扩大和创新重工业的各个部门如钢铁工业、机械加工业、电气、化工、汽车、石油等。第一次工业革命开辟的是“纺织时代”和“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迎来的则是“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③广度及深度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局限于少数国家,持续时间长,进展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在欧美诸国展开,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其中日、德、俄等国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马克思认为:16~17世纪,欧洲出现了使西欧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性因素迅速发展的现象。这里
说的“革命性因素”应该包括①圈地运动②资本原始积累③工业革命④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生动刻画了工厂制度下机器生产对人的控制,及它所导致的人类行为的失态、错乱。关于工厂的叙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产生于手工工场时期
B.产生于工业革命后
C.工厂制度是工业化时代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D.工厂制度适应了机器大生产的要求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2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日益成熟,网购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消费的一个主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
——据《白银资本》等
材料二? 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材料三?(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
——《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 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
材料五? 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13、14世纪世界贸易商品的主要流向,(2分)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4分)
(2)材料二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6分)
(3)材料三中的“旧工业”指什么?(2分)在此时的世界贸易中,中国居何种地位? (2分)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思考中国工业与世界经济是怎样一种关系? (4分)
(4)材料五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无法想象的,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流向:由亚洲流向欧洲(2分)
原因:欧洲的经济远没有亚洲发达;亚洲有其中国小农经济发达,国家富裕;手工业发达,丝织业制瓷业发达,印度的棉纺织业发达;旧的商路畅通。(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背景:新航路开辟;西班牙对美洲殖民扩张和掠夺;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6分)
(3)“旧工业”指:传统手工业。(2分)
地位: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成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分)
关系:?从材料四可以看出,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中国民族工业在中国特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环境下产生并发展,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比始终处于劣势,已经被迫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4分)(答出关键词“附庸”“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融入”或?表述出材料的信息“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即可。)
(4)原因: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彼此敌对;中国经济相对落后。(2分,答出两个方面的原因即可。)
本题解析:第(1)问,考查阅读材料,归纳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由“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可知13、14世界商品的主要由亚洲流向欧洲;第二小问原因的分析可以依据材料及教材知识分析归纳,如欧洲当时经济的发展没有亚洲发达、手工业的发达、旧的商路不畅通等即可。第(2)问,材料阐述了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且深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等信息,体现了世界的交流,联系时代背景可知有新航路开辟;西班牙对美洲殖民扩张和掠夺;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第(3)问,联系已学知识及材料信息可知旧工业指的是中国的传统的手工业;由材料中“清末”可判断此时中国贸易在世界的地位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成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联系“1893年”的时代背景可知当时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处于劣势,但被迫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4)问,解答本问,需要联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代背景分析归纳,由已学知识额控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冷战时期,中美是敌对关系,且中国经济落后。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