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在清朝,讽刺小说反少有,有名而几乎是唯一的作品,就是《□□□□》。……讽刺小说贵在旨微而语婉的,假如过甚其辞,就失了文艺上底价值,……所以讽刺小说从《□□□□》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其中的“《□□□□》”最有可能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它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评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所以选C;其他几个选项都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元代郭守敬编订《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其揭示的是?
[? ]
A.《授时历》名称的由来
B.《授时历》名称的含义
C.《授时历》是最先进的立法
D.《授时历》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老天不肯辨清浊,好和歹没条道。善的人欺,贫的人笑,读书人都累倒。……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无名氏《朝天子·志感》)从这首元曲中可以反映出(?)
①迎合权贵、歌功颂德?②平民文学、雅俗共赏
③批判科举、针砭时弊?④内容深刻、寓意深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的大致意思是: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老天不肯辨清浊,好和歹没条道。善的人欺,贫的人笑,读书人都累倒。这首元代的散曲反映了知识分子对黑暗社会的强烈怨刺,表示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的极度不满和讽刺。故排除①选B。
点评:在元代登坛树帜、独领风骚的文学样式是元曲。而人们通常所说的元曲,包括剧曲与散曲。剧曲指的是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在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散曲则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在元代文坛上,它与传统的诗、词样式分庭抗礼,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一(唐代诗人总计2712人)?图二(宋代词人总计9215人)
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唐宋间历史文化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信息一:唐代诗人主要分布在北方,宋代词人主要分布在南方;说明:①唐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②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文化得到发展;③南宋偏安江南,政治重心南移,文人南迁;
信息二:宋代词人总数大于唐代诗人总数。说明:①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推动文学世俗化和词的创作;②宋词打破了律诗的限制,形式更加自由、灵活,故词作丰富、词人辈出。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唐宋间历史文化变迁的信息:信息一:唐代诗人主要分布在北方,宋代词人主要分布在南方;信息二:宋代词人总数大于唐代诗人总数。并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十驾斋养新录》载:“自明以来,又多一教……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致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与这段记述相符的作品是( )
A.王阳明《传习录》
B.文征明《甫田集》
C.顾炎武《日知录》
D.吴承恩《西游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材料“……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致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反映文学世俗化的发展特点;“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说明不是儒、释、道思想的作品。《西游记》符合上述两个特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