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这一时期影响中国的社会的“外国作品”的本质意义在于
[? ]
A.全面吸收西方文化
B.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C.形成尊重自然和宽容的心态
D.建设民主和法制的社会制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李泽厚先生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说:扔弃传统(以儒学为代表的旧文化旧道德)、打碎偶像(孔子)、全盘西化、民主启蒙,都仍然是为了使中国富强起来,使中国社会进步起来,使中国不再受欺侮受压迫,使广大人民生活得更好一些……所有这些并不是为了争个人的“天赋权力”——纯然个体主义的自由、独立、平等。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意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在如此严峻、艰苦、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在所谓你死我活的阶级、民族大搏斗中,它要求的当然不是自由民主等启蒙宣传,也不会鼓励或提倡个人自由人格尊严之类的思想。相反,它突出的是一切服从于反帝的革命斗争,是钢铁的纪律、统一的意志和集体的力量。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等等,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个体的我在这里是渺小的,它消失了。
指出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突出倾向,分析这种思想倾向产生的根源及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倾向:追求个体自由平等让位于追求国家与民族独立自由。(或追求国家民族独立自由解放比追求个体自由平等的需求更为迫切)(2分)
(2)根源:历史原因:重整体轻个体和“关怀国事民意”的儒家传统;
现实原因:近代以来严重的民族危机使得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最重要的时代主题。(4分)
(3)影响:这种思想倾向有利于唤醒民族意识,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于民族危亡的缓解和赢得民族独立有重要意义。(3分)但是,对于人自身独立和解放的忽视不仅有碍于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完整准确理解,更使“民族主义”内涵显得单薄,从一定意义上阻碍着中国现代化的深入。(3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近代思想发展的突出倾向根据材料概括即可,个体的自由平等让位于民族的独立自由解放。“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异常关怀国事民意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反映出思想倾向产生的历史原因,即重整体轻个体的传统。之所以把民族独立放在第一位,又有着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原因。这一思想倾向从反帝斗争,实现民族独立是有益的,但与西方思想不同的侧重,对个人权利的忽视导致对西方思想求能真正的理解,对于全面实现现代化又是不利的。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一位历史学家在论述民国思想史时说:“它似乎为中国提供了一套能够全方位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方法。在理论层面上,它提供了一套完整、普遍和科学的世界观;这套世界观教人们摈弃了‘科学思想’名义掩盖下的西方帝国主义行为,并把中国的落后挨打归咎于和封建军阀相勾结的金融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奴役”。这里的“它”指的是
[? ]
A.民主与科学思想
B.马克思主义
C.新三民主义
D.三民主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从材料中可看出这位思想家主张?
[? ]
A、民主共和
B、暴力革命
C、改良维新
D、君主专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任何一种思想的传播无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在其传播过程中无不烙上了主体性选择的烙印。在中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因素主要是?(?)?
A.具有革命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
B.主张民主革命的政治团体
C.代表无产阶级的先进组织
D.寻求救国之道的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所述,貌似深奥不可测,实际是要求选择哪些人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可联系教材所学史实分析,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所以答案为D。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实际是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相关史实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