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百家争鸣”现象走过了春秋时代的繁荣,接下来经历2000多年的沉寂,到1956年的昙花一现,再到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再度繁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思想文化现象与政治政策息息相关
B.领导者的素质高低决定社会文化繁荣的程度
C.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百家争鸣”现象的推动因素
D.思想文化现象与经济发展有重大关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A.思想文化现象与政治政策息息相关C.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百家争鸣”现象的推动因素D.思想文化现象与经济发展有重大关系,以上说法是正确的;B.领导者的素质高低决定社会文化繁荣的程度,这是错误的,文化的繁荣与否主要看经济的发展看国家的文化政策。故此题应选B项
点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背景、内涵和意义方面的不同。
(1)背景不同:
①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随着奴隶制的瓦解,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为挽回统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主张。同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随着地主阶级实力的增强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对于如何改造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百家争鸣”提出的背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有些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伤害了一部分知识分子;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肯定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2)内涵不同: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各学派就其思想和政治主张进行宣传,如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政”。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指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并不涉及治国主张等政治思想。
(3)意义不同:①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喻大华在《道光皇帝》一书中认为:“我们学习历史,是站在今天看过去,这最容易犯两个错误:一、拿今天的标准衡量前人,不理解前人的艰辛。二、由于已经知道了结果,就很容易做‘事后诸葛亮’,从而苛求前人。”下列表述中,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只能用今天的视角评价历史
B.要结合时代背景评价历史
C.尊重历史,肯定前人的任何选择
D.历史存在修改的可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论中国式民主政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意识形态方面产生的新思想观念如“以人为本”、人权、法治、公民社会、和谐社会等,引发了政治上的变迁。其主要表现为(?)
①依法治国,并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②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治透明度③建立服务政府,改善公共服务质量④实行听证制度和协商制度,推进决策民主化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俞可的结论是这些新思想观念引发了政治上的变迁。分析选项,①主要体现了“法治”。②③主要体现了“以人为本”、“公民社会、和谐社会”等。④体现了“人权”理念,所以这些都是政治变迁的体现,答案为A。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这些重要理念,即理论,和各个小项(实际)一一对照,最后得出结论。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A.由于列强的侵略而处于萧条状态
B.由于国民政府的措施而得到较快发展
C.由于官僚资本的挤压而萎缩
D.由于日本的经济侵略而陷入困境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国名党统治前期(1927—1936),国民政府掀起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币制改革运动,使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故B项正确; ACD三项都是在国民党统治后期(1937—1949),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鞋是常见的生活用品,但“脚上文化”却折映了历史变迁。下图是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款国产欧式女鞋广告。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女性“足的革命”推动了“鞋的革命”,妇女不再以穿自己纳的鞋为满足,喜欢穿花样繁多、美观大方的欧式鞋。结合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国产“欧式”女鞋流行的原因。

参考答案:
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民族工业的发展;“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的推动。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