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
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
(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8分)
材料二?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象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载《新青年》第5卷第1号
(2)概括指出材料二对“新”“旧”问题的看法。(4分)
材料三?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积极的主张只有一个,——就是“整理国故”。整理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载《新青年》第7卷第1号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观点有何不同?陈独秀和胡适的观点在当时各有何可取之处?(8分)
参考答案:
(1)特点:一是“除旧”与“布新”相连;二是“变”与进化论相结合。(4分)背景: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但不改变旧的政治体制;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渐加深,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迫在眉睫;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写出任意两点给4分)
(2)认为新与旧不相容,旧是中国的传统思想,新是西方的近代思想;采用西方的学说革新社会。(4分)
(3)主张对旧的学术思想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进行“整理”,反对全盘否定或肯定。(2分)
陈独秀的观点是对封建专制思想全面进攻,有利于思想解放,为新思想发展开辟道路;(3分)胡适的观点反对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主张用西方“科学”的方法解读与整理国故,对纠正新文化运动中的形式主义倾向,保留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有积极意义。(3分)
本题解析:
(1)据材料一“...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即可概括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结合戊戌变法的背景,即可分析出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象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即可概括出材料二对“新”“旧”问题的看法。
(3)根据材料三“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积极的主张只有一个,——就是“整理国故”...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与上题的观点进行对比即可概括出材料三的观点的不同。结合新文化运动的主张的全面性认识即可分析出陈独秀和胡适的观点在当时的可取之处。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严复曾说:“牛有牛的 ‘体’和‘用’,马有马的‘体’和‘用’——牛之‘体’决定了它有负重之‘用’,马之‘体’决定了它有致远之‘用’;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好比要求‘以牛为体’来求马之‘用’。”这主要说明洋务派(?)
A.中西结合,找到了富强的根本
B.不符合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C.目的是巩固清朝专制统治
D.对西方制度文明缺乏认识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达尔文的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不是因为其关于生物进化的科学,而是因为其作品中的“物种灭绝”和“物种竞争”理论。在中国过去100多年的历史中,存在着一条清晰的对达尔文的理论“误读之线”。100年的误读,200年的孤独,这是达尔文的理论在中国的命运。下列关于达尔文的理论解读不正确的是(?)
A.成为马克思研究历史上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
B.严复完整地翻译了达尔文的著作,并使之成为变法图强的思想武器
C.被后人演绎为“优胜劣汰”,成为鼓励西方殖民的理论
D.康有为将社会进化论与中国儒家学说结合来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准确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而不是达尔文的著作。所以答案选B。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图固”,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 旧文学。”
材料四: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土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或背景上,二者有何不同?(4分)
(2)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4分)
(3)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重大影响?(6分)
参考答案:(1)材料一认为西方列强侵略是中国面临的大祸;材料二则认为中国的大祸是国内的“民权之说”。
(2)材料一只认识到西方技术先进,材料二反对西方民权学说,两者根本上都是维护封建统治。而材料三主张冲破封建制度和封建意识形态,要实行民主与科学,
评价: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肯定是有缺陷的。
(3)材料四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影响:李大钊宣传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旗帜,为五四运动和中共诞生创造条件。
本题解析:问题一,从材料1中“师夷长技以制夷”可得出其认为对中国的威胁在于外来侵略,从“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可看出其认为威胁中国稳定的是国内民权思想。问题二,材料三阐述了新文化运动内容,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其进步性是反对封建思想。进行评价可依据课本内容。问题三,材料4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新文化运动后期主要内容,引导中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综合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从而认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基本过程和成果、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竞无法可御。”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该书及作者是
A.《四洲志》林则徐编译
B.《天演论》严复译著
C.《各国律例》林则徐编译
D.《海国图志》魏源编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关键信息“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结合所学可知洋务派付诸实践的是师夷长技的思想,故D项正确;A、C两项属于了解西方,与师夷长技的内涵不符,故排除;《天演论》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师夷长技的内涵不符,故B项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