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吉尔伯特·罗兹曼在其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中说:“在中国国内,败给日本和拳乱的灾难性后果使统治集团认识到,继续阻止改革将是徒劳无益的。其后十年之内发动的颇具朝气的现代化运动,引进了新观念。”这里所说的“新观念”是指(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体西用”
C.立宪代议
D.三民主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材料中“败给日本和拳乱”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和义和团运动,故“其后十年之内发动的颇具朝气的现代化运动”指的就是清政府于20世纪初进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达尔文的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不是因为其关于生物进化的科学,而是因为其作品中的“物种灭绝”和“物种竞争”理论。在中国过去100多年的历史中,存在着一条清晰的对达尔文的理论“误读之线”。100年的误读,200年的孤独,这是达尔文的理论在中国的命运。下列关于达尔文的理论解读不正确的是(?)
A.成为马克思研究历史上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
B.严复完整地翻译了达尔文的著作,并使之成为变法图强的思想武器
C.被后人演绎为“优胜劣汰”,成为鼓励西方殖民的理论
D.康有为将社会进化论与中国儒家学说结合来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准确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而不是达尔文的著作。所以答案选B。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梁启超曾指出,传统中国“汉民族对于国内他族”的种族民族主义是一种“小民族主义”,他提倡
的则是“合本部属部之诸族对于国外之诸族”的“大民族主义”,其这样说的目的是(?)
A.激发中华民族意识,挽救民族危亡
B.驳斥狭隘的大汉族主义
C.反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D.变法图强,发展资本主义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
“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王韬说“当默深(魏源)先
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
材料二?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材料三?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
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在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主要观点。王韬评论他“实倡先声”的含义是什么?
(2)胡适的这种认识在我国近代那场运动中有着突出的体现?其存在什么问题?
(3)毛泽东对外来文化的观点是什么?运用这一观点,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造
性地提出了什么新的革命理论?
(4)综合上述材料,概况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看法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1)观点:提出学习西方,但认为封建制
度和文化不能改变。含义:对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2)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肯定西方资本主义文化。
(3)观点:批判吸收。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4)由排斥西方先进制度和思想文化到主张全盘西化,再到正确认识西方文化。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奕?驳斥倭仁反对增设天文算馆,称:“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犹目为东来法。特其人情性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各海外耳。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天文算术如此,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因此并非“舍中法而从西人。”朝廷采纳奕?意见。颁布上谕,表示:“西法者,不过借西法以印证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何至有碍于人心士习耶?”
材料二?严复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
材料三? 1896年,孙中山言其革命“拟驱除残贼,再造中华,以复三代之规,而步泰西之法,使万姓超苏,庶物昌运,此则应天顺人之作也”。“人或云共和政体不适支那之野蛮国,此不谅情势之言耳。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
材料四 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
——1919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一次谈话
材料五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奕?的基本主张及其主要意图。(4分)
(2)严复认为中学和西学有何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这种认识的原因。(8分)
(3)材料三中孙中山认为共和政体适合于我国的理由是什么?材料一至材料三表明中国近代化发展到了哪一层面?(6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指出他对中国革命的设想有何特点。(4分)
(5)与材料四相比,材料五在发展经济的思路上有了新的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发展经济的宗旨。指出其变化之处,分析其不变的宗旨。(4分)
参考答案:(1)“西学中源”。减少洋务运动的阻力。(4分)
(2)差异:中学重等级和封建伦理道德,西学重平等和法制。(4分)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主思想传播。(4分)
(3)理由:中国传统文化蕴含共和思想,共和思想符合世界历史潮流。(4分)
层面:由学习西方技术发展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2分)
(4)观点:以三民主义改造中国社会,力图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社会。(2分)
特点: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同时进行。(2分)
(5)变化: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2分)
宗旨:追求社会平等,发展生产力,关注民生。(2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一中奕?强调了西方自然科技的源头来自中国,其目的是为洋务运动的开展减少阻力;(2)材料二中文字“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表达了严复对中西文明差异的认知,概况含义即可。原因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回答;(3)材料三中的文字“此则应天顺人之作也 ,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表明了孙中山认为共和政体适合于我国的理由。从材料一,二 三的内容中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发展由学习西方技术发展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4)从材料四中可以将孙中山的观点和主张主要直接概况出来;(5)对比材料四和五可以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化和差别,结合教材所学可以得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点评: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过去更多地是从革命史观的角度强调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造成的极大伤害,随着近代化史观的引入以及在中国大陆的深入,更多人从更多更新的角度思考中国社会的近代化问题,高考也及时地加以引入,希望引起学生的观注,尤其是从近代化史观重新考察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会得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结论。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