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古代中国农业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
A.石器锄耕
B.刀耕火种
C.铁犁牛耕
D.机械化耕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耕作方式的理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古代中国农业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所以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主题一?中国古代的青铜文明
(l)根据下边的材料,完成下列表格。(4分)
某博物馆收藏有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器内铭文记载:裘卫用玉璋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这个换取手续征得了五个贵族的同意,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通过这样的途径,裘卫聚敛了大量财富。裘卫家族的第三代,随葬物品享用“五鼎八簋”。按西周礼制: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

主题二?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
某同学收集到有关中国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的资料:
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黄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鸿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济之间。于蜀,蜀守(李)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性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郑国)梁就……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项,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
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司马迁《史记·河梁书》
(2)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兴修的基本状况,分析其发展原因。(6分)
主题三?中国古代的科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
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情况。(2分)你认为3至13世纪“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
参考答案:(1)4分

(2) 概况: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兴建的工程以灌溉、航运两用的水渠居多;各国兴修的水利工程特别是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收到较好的社会效益。(3分)
原因:铁农具的出现;水利兴修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各诸侯国都想壮大自身实力、在争霸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些地方官员关心民生,积极消除水害。(3分,任写其中3点即可)
(3)明清(或16世纪)以前,中国的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分)明清以后走向衰落。(1分)主要原因: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央集权国家政权的支持和组织;民族融合,多民族的共同努力;吸收外来先进科技成果;科技成果的继承与发展等等(答出3个方面即给3分,其他观点,只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这种传统经济被成为
[? ]
A.商品经济?
B.计划经济?
C.市场经济?
D.小农经济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回顾历史,中美两国不同时期的经济模式、政治制度对人类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史实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请分别概述材料一中图一所体现的经济模式和图二所体现的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4分)
材料二?国会启动了银行改革立法……而且还把大部分私营企业置于集中的监管之下……新政参与者把公共工程署(PWA)设想成“注水泵”(pump-priming,意为政府为刺激经济而注入资金)的机构,旨在刺激非政府就业……山姆大叔究竟能不能通过注水使得工业之泵进入有效运转……在这期间,国会采取了一些对农民、贫困房主、一文不名的年轻人和田纳西河流域山地人来说至关重要的措施,这些政策的清晰表达……带出了一项经验的遗产……
——[美]狄克逊?韦克特《大萧条时代》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山姆大叔”的“这些政策”指什么?(8分)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发展“这些政策”的?(4分)
材料三?毛泽东的继承者发起了“现代化”运动,不仅采取了以前被视为“修正主义者”的措施,而且还沿着这条修正主义的道路走得更远——甚至走到了“市场社会主义”。这些措施包括废除人民公社,恢复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在工厂里以个人经理取代革命委员会;奖优惩劣;从工业的自力更生转向大量进口产品和技术。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在20世纪50~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以来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9分)
材料四?美国前总统卡特在北京参加中关建交三十周年活动时曾表示,美中关系发展到这样的程度“谁都想不到”。三十年来,尽管磕磕碰碰不断,但始终没有影响两国关系大局。中美贸易额从1979年的不足25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07年的3 021亿美元……面对金融危机,面对美欧日同时陷入衰退的局面,无论是布热津斯基、基辛格或是奥巴马当局,都一致认为只有美中两国更紧密合作与配合,才能为困局解套。
——王健民《中美关系与世界新秩序》
(4)依据材料四,概括当前世界形势和时代主题。(3分)概述你对中美关系发展走向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1)图一:铁犁牛耕,精耕细作,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分)
图二: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与平衡。(2分)
(2)政策:①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整顿、改革银行,恢复银行信用和实行美元贬值;
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工业复兴法,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
③调整农业政策,调整生产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④推行“以工代赈”,举办公共工程和救济,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8分)
战后发展: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②普遍采用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4分)
(3)①20世纪50~70年代;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②20世纪80年代: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模式(或: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③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9分)
(4)当今世界呈现全球化、多极化趋势;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3分)中美双方在保护国际环境、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等重大问题上都有着共同利益,两国可以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尤其是经济上有互补性,应积极发展面向21世纪的中美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造福两国人民。(4分,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诗经?小雅?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上述材料中出现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A.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B.青铜器的制造
C.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使用
D.水利工程的兴修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指井田制下的“公田”(名义上国有,实际是以周天子为首的奴隶主阶级私有)。“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是指承认了“公田”和“私田”的等同地位,也就承认了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阶级这一新生产关系的合法性,这一新生产关系的出现是由于春秋以来生产力的进步,而这一生产力进步的显著标志即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即选C项。
本题难度:简单